2021年7月10日
災難電影不在於場面浩大,在於拍出人類潛藏內心的恐懼,產生共鳴。《星球大戰》論破壞力很破壞力,整個星球都炸毁了,但觀眾不會覺得驚,因為明知不關自己事,《星球大戰》是家庭娛樂片。天災不算最可怕,加上人禍才萬劫不復。按此標準,《極地冰劫》無疑相當成功。
瀏覽過trailer和宣傳簡介後,筆者覺得香港譯名《極地冰劫》欠準確,太例牌,令人誤以為天馬行空式超能奇俠科幻片,殊不知它內容貼地,英文原名The Ice Road亦非抽象比喻,是實實在在指把結了冰的湖面當作公路行車,內地譯作《冰路營救》和台灣譯作《疾凍救援》,倒貼切忠於原著。由此反映香港發行商一個普遍問題──愛賣弄小聰明,上次《爸爸可否不要老》(The Father)便惹離題之譏。有理無理為求搶眼球、誇張化,有時反而削弱電影的特色。
《極地冰劫》不算在極地(北極圈),只算加拿大內陸,亦非冰帶來劫,是礦坑坍塌,礦工受困,大卡車司機橫跨冰路運送救援物資而已。
因緣際會,筆者今年年初滯留加拿大內陸某小鎮旅館,隔離無聊,每天憑窗遠眺外面冰天雪地幹線大卡車絡繹不絕於途。大卡車運輸乃美加大地經濟命脈,駕駛這種巨獸恐怕不比駕駛飛機容易,箇中日夜孤單疾馳的寂寞艱苦遠非普通人能忍耐,怎麼甚少見電影描述司機大佬們的生涯?怎麼對間諜、臥底卻喋喋不休?難道我們認識間諜臥底較多?默默耕耘者注定默默無聞。
礦工更不必說了。任何時代任何國度,礦工都是被忽略和犧牲的一群。你以為科學昌明就毫無危險嗎?伸手不見五指、幽閉恐懼,想想易地而處你也頭皮發麻吧。何況是新發掘,哪有絕對安全?老闆謀取暴利草菅人命,名副其實叫天不應叫地不聞。一旦發生意外,大家嘆息一陣,轉眼只關心影響礦業股價升跌。
所以我稱《極地冰劫》為地下故事,非單礦坑在地底,礦工、大卡車司機也像活在社會底層(雖然薪酬不低),明明與我們生活所需息息相關,這麼近那麼遠。
卡車司機救礦工,另類英雄片,踏實中見新奇。
我懷着這樣心情進場。
《極地冰劫》果然走草根路線,找來其貌不揚的Liam Neeson擔綱。此君曾於《天路歷程》飾耶穌基督、《舒特拉的名單》飾舒特拉,天賦一種內斂而偉大的特質,今次飾演失業司機,還要照顧失語症弟弟。弟弟的失語因海灣戰爭的創傷後遺症造成,遭公家醫療冷待,同時卻是個一流機械師。女主角Amber Midthunder本身美國土著,塗深膚色演少數族裔,因激進抗議興建賭場犯官非……諸般設定,已經帶控訴性,立場清晰。
他們參與營救,原意幫補生計,所謂行動亦只不過運送鑽探機,還要受保險公司職員監視,他們並非什麼超能奇俠。
電影趣味化地展示了大卡車如何神級泊位、如何冒險在冰湖行駛的技巧,現實中的大開眼界,比科幻CG特效多一份質感。演員天寒地凍外景拍攝修理、拉纜,睇見都戥他們辛苦。
相對地,描述受困礦工則較遜色,當中存着很實在的理由,因為事故坑洞真會照明不足啊!設想畫面長時間一直幽幽暗暗,觀眾豈不頭昏腦脹?故此要避重就輕。由此反思,毋怪歷來關於礦工實況的影劇都少,事實上難拍,先天被忽視。礦商隱瞞毒素含量,遇難礦工為爭取呼吸空氣竟想殺害同伴,一一合情合理又突顯人性醜惡,細思極恐,誰敢包某天不會發生在自己身邊?所以我說《極地冰劫》堪稱成功災難片,使人戰慄。
片中主線環繞主角與保險公司職員鬥法,加上前述殘疾歧視、種族歧視、環保抗爭、黑心企業和生存掙扎等等,起初擔憂題材單薄,推展下來倒嫌議題貪多嚼不爛。尚幸導演不忘商業性質,場面設計刺激,剪接流暢,雪地飆大卡車耳目一新,純粹作為動作片欣賞亦可觀。
排除萬難,司機送達鑽探機,還得專業隊伍操作拯救,還得礦商良心高層肯承認責任,還得政府官員嚴肅跟進……我覺得這安排很好,世間正義,畢竟靠齊心維持。男女主角也沒循例結為一對,Liam Neeson年紀夠當Amber Midthunder爺爺了。《極地冰劫》徹底反浪漫個人英雄主義。
撰文 :余家強
(編者按:余家強最新著作《佛系推理》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