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1日
疫情之下,香港的郊野公園成為市民的避疫勝地,現在不論假日還是平日,熱門行山地點如城門水塘、獅子山、龍脊等都十分熱鬧,卡記就在城門水塘見過等小巴的人龍超過200人。
城門水塘的行山路徑四通八達,可長可短,又有多種難度可選擇,難怪很多人都百行不厭,在綠色力量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集水成自然」教育計劃推出後,相信到城門行山的人會進一步上升。
現今很多香港人已養成定期行山的好習慣,而每年到訪香港郊野公園的市民估計逾千萬人次,這就解釋了為何山上經常出現塞人或排隊打卡的情況。不過很多市民可能同卡記一樣,會花時間研究不同路徑的難度和景色等,但對其他都不甚了了。
免費導賞團
有見及此,「集水成自然」教育計劃提供了一些資料,讓大家對郊野公園有多點認識。原來設立郊野公園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為了保護水資源。雨水從天落下,經河流及引水道滙集至水塘,從山谷河盆至水塘的整個收集雨水範圍稱為「集水區」。香港集水區面積達30000多公頃,佔全港三分一土地面積,大部分範圍與郊野公園重疊,造就了多元化的生境,並孕育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此同時,良好的生態進一步提升水質及穩定水量。
「集水成自然」計劃帶領市民認識本地集水區,了解「水與生態」之關係,為期3年,今年以始建於1923年、集水區總面積達2400多公頃的城門水塘為主題,既舉辦公眾導賞團,免費讓公眾報名參加,又製作了4條不同主題的網上自助遊路線,引領大眾深度認識城門水塘集水區。
公眾導賞團(將於12月5日及12日舉行,即日至11月25日接受報名,詳情及報名瀏覽:bit.ly/publictour2020或www.greenpower.org.hk/JC-FLOW)。導賞路線全長2.5公里,沿水塘而行,可認識城門水塘集水區的生態資源與自然風光,更會途經當年建塘遷村而遺留下的石乪遺蹟、昔日抗戰軍事設施及多個水務設施,深入了解當中的人文歷史故事。
網上自助遊
導賞團最特別之處,是會引領市民認識集水區的「生態系統服務」。「生態系統服務」一詞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意為「人類在生態系統中獲取的利益,包括有形與無形的得益」,一般可分為「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支持服務」和「文化服務」四大範疇。導賞團將以城門水塘集水區的生態系統為實例,與市民分享「生態」如何為人們提升水質、平衡水量、如何淨化雨水及如何保護水土等,全面解釋「水與生態」之相互關係;這些知識和故事,就算你同卡記一樣行過幾十次城門都未必知道。
如未能參加導賞團,也可看看綠色力量設計的《網上自助遊》四大主題路線,一樣可以從生態、歷史、水務角度,重新認識城門水塘。4條路線約2至7公里不等,難度各異,每條路線分別有7至11個特色景點,除了文字解說和精美相片,更有DJ彭晴聲音導航,亦附有路線地圖和交通資訊,作為線上導覽或行程規劃皆可,大家不妨參考一下。
路線一:城門地標遊,包括菠蘿壩、白千層隧道、城門八村遺蹟。
路線二:城門尋蝶記,城門棲息了全港六成蝴蝶,可一次過欣賞多種特色蝴蝶。
路線三:城門歷史遊,探索城門水塘歷史痕跡,認識建塘前至今的故事。
路線四:縱橫集水區。
圖片提供:綠色力量
撰文:卡夫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澳門出生標牌研究者吳思揚 讚香港路牌設計較清晰 |
上一篇: | 廢「柴」變巨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