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日
我中學就讀九龍華仁,7年生活感受到這是間有個性的名校。師兄們常把華仁仔、華仁精神等字掛嘴邊,當時也覺我們和其他名校生有別,但各有各的演繹。有人說華仁是薯仔學校,皆因我們衣着行為較薯較保守;有人用畢業生仕途替學校定型,專培養做官的、醫生的或警察的;有人把華仁仔的獨特處歸功耶穌會的開放教育、神父的身教、對世界的探索、德育的強調和領導能力的培訓等,遠超課程的知識要求。將中史列為必考課、讀理科的也要選英史或地理作會考科目、中六要讀倫理和國文等,可見對全人教育的堅持。還有朋輩間的互相激勵、主動尋求知識等。這7年教育對我日後的行事方式有深遠的影響,我對華仁仔這名字有種自豪感!
堅持信念
同樣地,我相信港人對香港精神有各自的演繹,亦對香港人這稱號有自豪感。但面對近年香港發生的事,似要把認定的核心價值推倒,令人對何謂香港精神愈覺模糊,產生焦慮、憤慨和無奈感!說得淺白些,改變的巨輪已來臨,引發起眾人的情緒反應,但大都停在第一階段,即否定和憤怒,可能有人已進入抑鬱階段。最終都要面對現實,接受歷史巨輪的來臨,想方法在政治言論空間收窄的新常態下好好生活!
最近讀哈佛教授寫《城市的勝利》一書,講述城市發展時,會吸引知識分子滙聚,物以類聚再吸引更多知識分子聚集,就如文藝復興的佛羅倫斯一樣。亦見朋輩間的作用,若工作班內有星級員工,肯定提升班內其他人生產力。書內論述城市的興衰,例如美國汽車城底特律的沒落。當汽車製造業由分散的持份者供應商,經收購合併轉為單一大僱主後,面對工會步步進逼無力應付時,就容易一舉搬離底特律,覓地重建。 失經濟支柱後,底特律誤以為不斷興建新建築物就能成功,怎知無論多麼努力都挽救不到沒落命運。書中亦提到城市的重生,例如紐約的製衣業,經歷七十年代的沒落後重生,轉化為金融業。
歷史的時空製造了戰後的香港,成獨特、法治、開放、自由、公平的城市。香港人很可愛,年初疫症見證港人的靈活反應,自己幫自己,大家應感自豪。城市之成功要靠人。無數研究強調信念的重要性。學校的老師,軍隊的長官,對學生士兵的鼓勵說話都有明顯作用。有故事說某地饑荒,爸爸包了一袋石頭,對兒子說不用怕,我把這糧食放屋頂以備不時之需。饑荒過後兒子活下來,說明信念之重要!只要能堅持信念,香港定能重生!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晉商的「傳世家訓」 |
上一篇: | 疫情下更要關注睡眠窒息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