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2006年在倫敦看百老滙歌舞劇Avenue Q,劇團邊唱邊舞動木偶公仔,表演方式令觀眾眼前一亮。幾位男女角自嘲一事無成,在It Sucks To Be Me歌曲中互相比較,大家不吹牛炫耀,反而唱出「我的生活比你更慘」。到了最倒楣的時候,便有一曲Schadenfreude,因為英語沒有「幸災樂禍」一字,需要借用德語來表達happiness at the misfortune of others。
英國政府在疫症中公布了八大行業為key workers,包括了醫護人員及社工、維持法紀的隊伍、超級市場職員、交通和送貨司機。一星期之間,銀行界、餐飲零售及娛樂行業變成non-essential,所有相關活動可以延遲或取消,僱員最好留在家中。於是人們schadenfreude的心理作祟,說高薪厚職的企業高層沒用,現在還不是要自我隔離?政客名人如加拿大總理夫人、湯漢斯夫婦,不一樣受病毒感染?
最近我在重讀The Secret Joys of Schadenfreude一書,當中作者列出了十個民族形容幸災樂禍的字眼,例如法文joie maligne、丹麥語skadefryd、俄文zloradstvo、巴布亞新畿內亞的鄉村用上banbanam、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早有epichairekakia。作者是倫敦大學研究員,說沒有經濟能力帶子女到外地度假,哥哥一家卻到紐約遊玩,當她知道美國東岸天天下雨,竟有一種莫名的喜悅,嘴巴不期然往上翹。結論是,人類看到別人遭遇不幸,即使產生快感也是正常的事。無論種族階級,schadenfreude總能一針見血地暴露出自卑之處——how we clutch at the disappointments of others in order to feel better about our own。但這種「優越感」不會令人進步,對社會沒有貢獻,倒不如花時間做點實事幫助人,感覺應該更好。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戴?不戴? |
上一篇: | 朋友都説 有一天沒事了 我們一起旅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