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6日
開辦逾30年的禮賢會順天幼兒園,一直深得區內家長歡迎。該校擁有「校長媽媽」這溫馨稱號的李素貞校長,已於學校服務十載,送別了一屆又一屆的「孩子」踏上另一階段的求學之路。
近年學校成功以「家」的意念締造愉快而親切的校園氛圍,關愛文化深深植根每位師生、員工內心,「現在我們更將『欣賞文化』推而廣之,不限於校園內,更推廣至家庭中。」另外,近年該校銳意發展藝術教育,從多方面刺激、拓闊學生的視野,豐富藝術涵養之餘,成功培養創意能力。
不少學校以關愛校園為目標,禮賢會順天幼兒園將之深化擴闊,從校園延伸至家庭和社區,「我們以『身、心、靈、社』作為關愛項目,即不只是包括學生的身體、精神健康,更推展至學生的家庭和身處的社區。」李素貞校長解說道。理念如此,推行時亦不忘照顧幼小階段的學生,以具體方式讓學生切實明白何謂關愛。「我們特別設計了一款『關愛卡』,讓他們將對別人的關心、照顧一一表達出來。」
李校長強調,這款關愛卡,絕不僅限於給予同學或老師。「當我們知道有家長家裏有喜慶事,如添了小寶寶等,我們會以全體老師寫一張心意卡,祝賀致意;又或當家長家中有人生病,我們亦會送上關心問候。」學校雖以學生為主,惟師長們的關心卻不限於學生,「我們關心的是學生整個家庭,也希望讓家長明白,學校與他們是同行者的角色。」一張手寫卡的溫暖,對於生活節奏急速的現代都市人而言,物輕情意重。
家長團契促溝通
擁有基督教背景的幼兒園為數不少,然而設有家長團契的則相對不多,「這個家長團契同時亦是我們相當重視的溝通渠道呢。」李校長直言雖為團契,但參加者沒有信仰限制,「這雖是傳揚基督教,但更傾向一個互相分享的平台,而且當中會加入很多遊戲、活動,例如插花班、美藝活動等,希望讓家長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互相傾訴。」李校長笑言,父母和小朋友一起時總是很操勞或奔波,因此校方希望在一年四五次的家長團契中,能夠讓家長可以有空間安靜下來,彼此說說自己的事情,同時聽聽別人的心聲,互相打氣。
小朋友想像力天馬行空,往往脫離現實,如畫出橙色的雲、藍色的太陽。如果此時刻意更正,則未免矯枉過正,扼殺創意。李校長亦指,過去小朋友製作點和線的美藝作品時,若留有較多空白,或超出了畫紙範圍時,老師多會稍作提醒建議,「老師會對小朋友說:『呢度仲有位喎,會唔會畫埋呀?』或者將突出的部份剪走等。但其實這也是一種干涉。所以現在我們會尊重學生,若他認為作品已經完成的話,即使他只是畫了兩點,亦不會干預。」李校長直言小朋友即使未有高超的藝術技巧,但他們的意念卻不容小覷,「我聽過一個學生拿着一幅兩個點的創作,卻解說得天花龍鳳,非常意想不到。」
學校老師擅長繪本教育,去年開始更將之結合藝術教育,「我們今次是跳出了框框﹗」李校長指,過去美藝創作多設有特色主題,「譬如汽車,我們便會教學生用廁紙筒製作汽車,老師亦會教一些相關的技巧,最後的成品或會大同小異。」現在則以視覺藝術的元素,如點、線、顏色、形狀、空間等,去刺激同學們的創作,「我們發現小朋友的發揮大很多,不再是人人都畫差不多的畫,或大家都做一樣的汽車。」
認識著名藝術家
讓學生盡情發揮的同時,禮賢會順天幼兒園更帶領學生進入博大精深的藝術殿堂,「我們會向小朋友介紹不同的藝術家,如畢卡索、米羅、梵高等。」這些偉大的藝術家都極具個人風格或特點,老師在介紹藝術家後,便會教導學生模仿當中的重點而去創作,「不單止是小朋友,我發現自己的藝術敏感度亦高了不少呢。」李校長分享一次帶學生外出參觀的意外發現,「有次學生去小學參觀,看見梵高那幅著名的畫作,馬上興奮地指着告訴老師:『老師!係梵高嘅星夜呀!』我們都既欣慰又驚喜。」
難得的是,學校並沒有拘泥於傳統藝術, 在古典藝術家以外,當代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同樣成為學生的藝術養份,「如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著名的波點和南瓜等作品,我們都有向學生介紹,讓他們學習欣賞。」
為了更好地展示學生的作品, 學校更將校內裝潢一改,以簡約為主,以襯托學生作品,「讓小朋友的作品成為主角。」記者隨李校長參觀一遍,果不期然,走廊以至課室內,貼滿學生琳琅滿目的創作,底下的簡潔牆身成了最好的襯托。
「很開心看見小朋友自由自在、一臉專注地創作。」李校長與她的老師團隊,無疑成功將學校的藝術教育提升至另一個層次。
禮賢會順天幼兒園
宗教背景:基督教、學生性別:男女
創立年份:1985年、學券制:有
學制:半日及全日
網站:http://stc.ppe.rhenish.org/
撰文 : 王嵐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