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0日
香港人口正持續增長,並急速老化,現時公營醫院服務已無法滿足社會需求。有見及此,特區政府正着手推動基層醫療,以減輕公營醫院的壓力。但到底何為基層醫療服務?本港大專學界在培育護理人才上,又該循哪一方向發展,以配合社會所需?
基層醫療是一個以預防為本,並以社區為基礎的醫療模式,其旨在提升市民預防疾病的意識和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為了進一步推動基層醫療服務的發展,特區政府在2017年《施政報告》倡議在各區設立康健中心,藉此推廣社區健康教育,以達到預防疾病和及早治療的目的。計劃透過公私營合作和跨專業服務模式,提供一系列醫療及復康服務,除推廣健康教育,亦包括為目標社群進行身體檢查、個案管理、護理協調和社區康復服務等。
護士扮演重要角色
去年9月首個地區康健中心在葵青區開幕,特首林鄭月娥女士又在《施政報告》中,提及加快籌建另外6區的地區康健中心,並計劃在其餘的11區率先成立地區康健站,以作為地區康健中心落成前,向香港市民提供基層醫療服務的前哨。
由此可見,社區醫療護理將是未來本港醫療服務的發展重點,護士在社區所扮演的角色與任務,將會比現在更廣更闊。故此,護理人員的培訓對於基層醫療政策是否成功,可謂至為關鍵。作為護理學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着實優化現在的培訓課程,以配合業界和社會需要。
早在開辦護理課程初期,東華學院的教學團隊已把社區為本、結合治療的護理概念融入課程中。除了推廣健康教育、社康護理等教學內容,我們亦特意加入結合照料弱勢病者的課程內容,目標是增強學生的護理知識,令他們明白社會上不同社群,有着不同的健康需要,擴闊他們對護理學範疇的認知。
結合治療科目則旨在讓學生認識一些非傳統,但有實證支持的治療方法,例如靜觀、香薰治療、遊戲治療、太極和伸展活動等,讓學生了解如何把此等治療方法融入護理當中,達到改善個人健康,防範疾病於未然的效果。對於病者而言,非傳統治療方法可幫助減輕病況,紓緩傳統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
弱勢病患護理科目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社會上不少群體基於經濟狀況、教育程度和認知能力等因素,妨礙他們接收醫護訊息或接受醫療服務。面對這一情況,護士則須思考如何能令他們得到適切的醫療護理服務。
強化學生臨床經驗
除了教授理論,學院亦着重強化護理學學生的臨床經驗。學生會被安排到學院位於紅磡的中西醫護及復康中心實習,領會護士在社區扮演的角色和責任,學習在地區上跟醫護人員和地區人士協作。
學院亦採用經驗為本的學習模式,讓學生了解不同背景的老弱病患,在健康需要上有着什麼差別,並鼓勵他們運用創意與科技,設想出貼身護理服務。我們相信,唯有透過經驗累積,才能加深學生對基層醫療的認知,令他們意識到社區護理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重要性。
撰文 : 鄧翠欣博士_東華學院護理學院助理教授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教研工作者、學生可以分別投稿至「校長開壇」、「教研陣地」、「學海無涯」、「STEM學堂」,每篇文章約為8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5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職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且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