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2日
相信不少愛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忽然想到一本書時,找遍書櫃都找不到,然後就想起曾經有朋友借過這本書,但到底是哪個朋友借的,就是想不起來。
喜歡書的人都是這樣,到朋友家作客,參觀書房後發現有一兩本書很想看,於是就向朋友借了回去,不知是幾年都未看完,還是根本就認為那本書是屬於自己的,所以就沒有歸還了。
最近看清代詩人兼美食家袁枚寫的一篇小文《黃生借書說》,就說出了一些借書和讀書的境況。他認為,借書人是會把借的書閱讀的,因為借書的黃允修是他的門生,他知道他家境很窮買不起書,但卻勤奮好學,借書的目的是為了閱讀。他自己年輕時家境也不好,很了解箇中情況。
不過他提出一個問題,像皇帝的書庫擁有天下的書,但讀了多少?有些富貴人家的藏書也是汗牛充棟,但看過的又有多少?「其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矣。」
在未有公共圖書館之前,愛讀書的人,有時真是會買不到想讀的書。如今有了公共圖書館,想讀書就容易多了。所以到圖書館借書的人,相信都會把借的書看完吧?
袁枚說他做了官之後,「俸去書來」,所以藏書甚多,而他亦樂於借給用功的門生閱讀。近代亦有不少愛書人也像袁枚一樣,把手上多餘的薪水用來買書,結果家裏的書架擺得滿滿的,但看過的又佔多少比例?因此,要看時才買,要看時才到圖書館借閱,恐怕是最佳的讀書方法。不然,朋友看了滿書架的藏書之後,忽然問一句,看過的有幾本?那就只能啞然了。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人類總是把世界 肆意修整成自己 「喜好」的模樣⋯⋯ |
上一篇: | 蘇聯人的Stalingr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