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日
藝術源於生活,同時豐富生活,當藝術不再局限於劇場和藝術館,藝術家從嶄新的角度演繹作品,融入社區的在地風景,過往鮮有接觸藝術的族群,就可以透過這些活動,與土生土長的藝術家互相共鳴。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賽馬會藝壇新勢力》來到第三屆,在今年9月至明年1月期間帶來一連串的藝術活動,包括7個演藝節目、2個視藝節目,以及超過150 個免費教育及社區活動,並以「藝術周圍走」為主題,鼓勵本地藝術家走出傳統舞台及展覽場地,除了演出及展覽以外,更會舉辦一系列社區藝術活動,讓文化愛好者及以往較少接觸藝術的公眾,感受及體驗本地多元及優質的藝術創作。
參與今屆藝術節的8個本地藝術家單位,包括舞蹈家黎德威、編舞家楊春江、策展人陳子澂及張瀞尹、《舞.雷雨》創作團隊鄧樹榮、邢亮及梅卓燕、7A班戲劇組、香港舞蹈總會、色士風樂團La Sax 團隊,以及綠葉劇團。
回應當下
在其啟動禮上,綠葉劇團演員預演肢體劇場《孤兒》選段,該演出捨棄布景道具與華麗服裝,以最純粹的肢體演繹經典劇目《趙氏孤兒》。創作及導演黃俊達表示,創作之初是由於對香港的生活環境有很多睇法,欲借肢體語言回應當下。他憶起,自己所住的屋邨有一位80多歲獨居婆婆,平日不愛跟人說話,但每次遇到他,總會跟他笑。
於是黃俊達打開話題,關心問候婆婆,兩人日漸成為朋友。「她經常分享故事,譬如她是上海出身,曾於台灣舞廳唱歌,聽着她的一切,令我反思很多。現在大家都沒時間講心底話,我希望透過肢體語言說故事,反思生活,反思什麼是當下最重要的,希望有好的將來。」
另外,7A班戲劇組《大笑喪:喪笑大晒》是生死為主題,與參加者一起反思生死的課題,故事講述阿爺誤服藥物,必須立即送院醫治,當他發現死亡過程並不感到痛楚時,驚覺這是難能可貴的一次「大笑喪」,而年輕孫兒看在眼內,力勸阿爺求生別求死。
藝術追求真善美精神,上世紀三十年代,二十出頭的曹禺寫下《雷雨》,照亮舊社會的昏暗與腐惡,以最純淨的年輕人吶喊,成就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
抗爭精神
資深劇場導演鄧樹榮、著名舞蹈家邢亮及梅卓燕跨界合作,以身體語言重塑曹禺經典劇作,從《雷雨》深厚的戲劇性及複雜的文學世界抽絲剝繭,潛入原著人物的內心世界,結合舞蹈、無言劇場、服裝和布景設計等藝術元素,提煉出簡約而有力的敍事和舞蹈形式《舞.雷雨》,呈現權力與制約的無限想像,呼應每一代年輕人的抗爭精神,透過經典與回應當下社會氛圍之價值。
本地色士風樂團La Sax繼前作《動物嘉年華》大獲好評後,十位色士風樂手化身為奇趣可愛的動物,在跳躍的音符之間爆發笑彈,透過演繹一系列古典、爵士、現代音樂作品,穿插幾首耳熟能詳的樂曲,再配以魔術、互動環節等舞台演出,適合一家大小欣賞。
除了精采演出及展覽以外亦會舉辦流動劇場、公開綵排及工作坊等超過150項免費藝術活動,讓藝術在社區「周圍走」。當中包括遊走於本港7個地點,免費公開演出的流動劇場《我哋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及由南豐紗廠策劃及製作的《我們之間》藝術遊活動。藝術家們將以充滿本地情懷及特色的創作走進社區,讓各區不同人士亦能感受及體驗藝術的樂趣。
撰文:卡夫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社會動盪,港人集體焦慮 |
上一篇: | 中文難(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