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6日
近年「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在世界各地日漸普及,無論政府、商業機構、社會企業,以至非牟利組織,在規劃發展項目時,都會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納入規劃藍圖中。到底這個概念目前在各大機構和企業中如何實踐?而在教育上,我們可怎樣培育相關人才?
2015年9月,聯合國全體成員國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通過一份題為〈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成果文件。這份文件劃定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推動各國未來15年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亦要採取行動實現消除貧窮,改善醫療和教育,壓制氣候變化等目標。
但到底何謂「可持續發展」?
其定義或有所不同,但大體可歸納為:我們這一代人在滿足所需的同時,亦不能剝奪下一代有同樣的機會。一般來說,「可持續發展」關注三個層面:經濟、社會及環境。
三者密不可分的關係,構成「可持續發展」的框架,務須盡力去平衡,例如追求經濟目標的同時,不能犧牲社會上某些群體的利益。同理,在追求經濟成果的同時,亦不能漠視天然資源的耗竭,以及其為環境帶來的損害。
三大類型機構
那各類機構又可如何能達到「可持續發展」?讓我們看看以下3種不同類型的機構:
1.有實行「企業社會責任」(CSR)或「創造共享價值」(CSV)項目的商業機構
2.社會企業
3.非牟利組織
不少商業機構在過去數十年來,已經把「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概念付諸實行,他們不單着重賺取利潤,以及公司未來的發展,亦在於與不同持份者,包括供應商、買家進行商業往來的時候,亦要維持高道德標準,並且將部分利潤回饋社會。
「創造共享價值」(CSV)則是一個嶄新的概念,其方興未艾,提出至今還不到10年,雖然目前為數不算多,但愈來愈多商業機構予以實踐。這些機構相信,造福社會亦是公司的核心目標之一,公司在創造經濟價值,例如賺錢、提升競爭力的同時,亦能兼顧社會價值。他們相信「利潤」不獨限於金錢,社會效益亦屬「利潤」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
陞域集團及羅氏集團是兩間實踐「創造共享價值」概念的機構。前者正營運兩個名為The Wave的共用工作空間,為初創企業提供價格較為相宜的辦公室租用服務,並且提供一系列技術支援。後者則把旗下的購物商場D2 Place,定位作為文化及創意中心,不單租出用作零售業務,亦是支持、培育及發展本地品牌、設計師和年輕企業家的基地。上述兩間商業機構一方面滙聚企業家、設計師和藝術家於同一平台,創造出一定社會價值,另一方面亦達至盈利目標,可見兩者實可熔於一爐。
社企三大特色
至於社會企業的出現已有數十年,一般而言社企有三大特色,其一受社會使命推動,目標是要解決特定的社會或環境問題;其二是在營運方式上採取創新辦法;其三是顧及市場導向,解決問題之餘,亦要產生盈利支持營運及發展,從而產生更大效益。
「對話體驗」是本地一間知名社企,其舉辦「黑暗中對話」的體驗旅程,讓參加者在視障導賞員帶領下,在漆黑的環境感受日常生活的場景。旅程挑戰參加者對視障人士的固有想法,不少人在旅程完畢後,均對於他們能利用四種感官做到不同的事,心生敬佩。
簡而言之,「對話體驗」實現了兩個目標,一方面透過舉辦創新項目,關注殘疾人士在社經兩方面遭受的不良待遇,一方面由此維持社企盈利,是達至「可持續發展」的好例子。
一如社會企業,非牟利組織受社會使命推動,志在解決一系列社會或環境問題。傳統上而言,他們的營運資金依靠來自基金會、商業機構及個人的捐款,除此以外還有政府的撥款。然而愈來愈多的非牟利組織,發展出不同的收入來源,以減低對捐款及撥款的依賴,例如就服務向用家收費,支付部分費用,以及進行各種投資等。
香港基督教青年會及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是兩個有多元收入來源的非牟利組織,其提供賓館服務,所得的收入佔組織營運收入頗重的百分比,令他們能產生盈餘,增加儲備以推展當前的服務,甚或開拓更多範疇的項目。
總括而言,我們今天所見的是,商業與非牟利組織之間的界線愈趨模糊。愈來愈多機構同時極力達至盈利、社會和環境目標,意味能夠兼顧三方面的「π型人才」,在職場上將變得炙手可熱。與傳統只專注單項專業技能的人才不同,「π型人才」強調在具備通用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同時擁有雙項甚至多項專長,一方面能有效管理機構,協助達至財政穩健,同時亦與社區同步,為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出力。
東華學院於本年度新開辦的「社商企業持續發展(榮譽)管理學學士」課程,目標正是致力培育年輕人成為擁有跨界別思維的「π型人才」。他們在畢業後將具備充沛的管理學知識和實戰經驗,並且能夠就社會問題,提供有力的答案,這項獨特的優勢,將有助他們成為服務機構的重要資產。
撰文:張子穎 (Albert Teo Chu Ying)
東華學院管理學院教授 (學院翻譯:黃振揚)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教研工作者、學生可以分別投稿至「校長開壇」、「教研陣地」、「學海無涯」、「STEM學堂」,每篇文章約為8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5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職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且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新來港學生的困難 |
上一篇: | 曾與Lady Gaga共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