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5日
終於看了3小時長的電影《無主之作》,一直對共產國家為主題的影片沒有太多興趣,入場只為看當代藝術家李希特(Gerhard Richter)如何由一個思想守舊、機械式宣傳國家的廣告繪畫員,因緣際會逃亡到西德,一變而成為全球矚目的當代藝壇新星。全套影片長3小時,交代了在東德時李希特如何在藝術學院被洗腦,誤打誤撞結識了納粹醫生女兒,後來岳父因為在戰爭時處決不少畸形及精神病患者,怕被盟軍把他送到軍事法庭審訊,就連夜逃離東德。李希特及太太也怕被牽連,遂逃去西德及報讀藝術學院。
突破個人困局
當時西德思想開放,藝術學院更是百花齊放,教學十分前衞,表演藝術、裝置藝術及各種概念藝術都發展神速,反而李希特因有東德寫實保守學院派背景,起初難於適應這種自由及實驗性的創作,後來遇上名師波爾斯(Joseph Beuys),得到啟蒙,知道真正的藝術並非東施效顰、追逐一時的時尚風格,而是應該抓緊自己真正想表達生命的價值(就如波氏戰爭時在雪山墮機時幾乎喪命,卻被原本的轟炸目標的族群用動物脂肪及厚毛氈所拯救)。最後李希特終能突破自己的困局,打開了自己的藝術之門,成為德國當代藝術的繪畫大師。
無獨有偶,在九龍灣的梵高立體經驗展,雖無真跡可研究,場地亦嫌細小,資料未夠詳細,但如是善學者亦可以利用此大型立體銀幕,一窺梵高一生的起伏波瀾,可以與李希特的電影相映成趣。
梵高並無李希特的幸運,可以在有生之年成名及受到萬人愛戴,但他的一生,亦活出了其堅持自我的本色。
梵高一生傳奇,他破除了前印象派的莫奈、畢沙羅等由客觀視覺效果上的鑽研,改道到主觀感性上的投射。畫家毋懼聚焦自己內心焦慮與不安的困境,並非只在外在風景中追求捕捉光影一瞬之間的技巧。梵高自小生於重視宗教信仰的家庭,曾做過礦工、牧師,但時間不長,問題不在他的能力,而是過分的熱心和愛強出頭,最後都無功而回,於是選擇畫家為他的終身職業。
選擇自己道路
梵高有一位經營藝術畫廊的弟弟提奧,事業十分成功,一生都是梵高的經濟及精神支柱。弟弟鼓勵梵高到巴黎,並介紹他結識一些印象派名畫家。期間遇到高更,二人一起繪畫、生活和討論藝術,最終因性格不合而分道揚鑣;與另一位巨匠塞尚,共同為後印象派譜上西方現代藝術的光輝新一頁。梵高終生孤獨,但對藝術始終不離不棄,死時37歲,無數作品照亮、打動後世心靈。弟弟提奧於梵高死後非常傷心,6個多月後亦離世,時年33歲。
綜觀梵高和李希特, 都沒有受到時局限制及人事順逆所影響,如存在主義所言,仍只是不斷「是其所不是」的繼續選擇自己最適合的道路,去完成自己的一生。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戴住頭盔搵真銀 |
上一篇: | 洪通──觸動着那塊消失的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