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0日
每個人,都有一張相用的時間比其他照片來得長。矛盾的是,我們很少主動去拍這張照片。一般都是按照家人的意思而選擇。這張相就是俗稱「死人相」的遺照。
我們文化中對死亡的避忌很沉重,幾乎沒有人會願意主動提及有關「死」的任何事。簡單如選擇遺照,也是一個令到在世上的至親頭痛的一環。在韓國,遺照有三重象徵意義:表達你是誰,你覺得你自己是誰,及你想其他人記得怎樣的你。有見及此,一名居住於美國的韓裔專業攝影師Juliana Sohn就利用自己的攝影技術,開始了一個為年長人士拍攝遺照的企劃。Juliana發現老人家在看着鏡子時,他們看不到其他人看他們的樣子。他們會記住自己數年前甚至年輕時的模樣,個人的經歷及過去的體驗影響他們現今的樣貌甚至他們如何呈現自己。
相同類型的攝影企劃同樣也有攝影師在比利時推出,並命名為「Your Last Shot」。攝影師Frieke Janssens最初有這個想法的原因是因為他在思考,一般死者家人為亡者選擇遺照時,亡者都認可使用這張相嗎?抑或,亡者會對這張相片表現出不耐煩?因此,他特定選擇了二十世紀的婚禮相片風格來拍攝這些相片,令相片出來的效果是安詳、無畏及溫柔的。
死亡在不同文化及宗教都會用各類型的藝術表達。無論是哪一款,背後的理念都是「勿忘你終有一死」(memento mori),去令大家謹記生命是有限。Juliana說在韓國,在生時去拍遺照幾乎是一種責任,或者也可以說是提醒他們活着多可貴吧。由於Juliana居於美國,在過去五年,她馬不停蹄地遊走兩國,共拍攝了差不多百名韓國人的遺照。當中,她盡量在保留真實樣貌的同時,亦會以軟件突出每名相中人的本質。對Juliana來說,這個企劃令她明白當初韓國因為基督教傳入而被禁止任何敬拜祖先用的牌匾,取而代之採用相片來紀念先人這個遺照的緣起,令從小移居美國的她與韓國的年長家人距離拉近,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根。
生與死的聯繫不僅僅是「遺留」、「失去」的單向關係。這個無可避免的事實其實也可是雙向的。不論在西方或東方,大家對死亡依然有很深的負面印象,但透過攝影這藝術,不但可以為年邁的人準備人生的最後一件大事。更重要的是,對於相中人來說,相片的風格呈現了他自己對死亡的態度,及他希望以後的子孫如何記住他。
可以用一張別有意義的肖像來記錄及總括自己一生,絕對是非常可貴及值得分享的事。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