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2月2日

柴人 本色

博特羅 肥是一種風格

「不是肥,而是體積大」,哥倫比亞藝術家費爾南多博特羅(Fernando Botero)這樣強調,即使他作品中的女人看來全都BMI超標。如果有人說「我不是肥,是體積大」,只會換來取笑他自欺。藝術世界比現實寛容得多,藝術美可以有很多種,不是千人一面的V臉間尺鼻牙籤腳,獨特個性才是藝術美的要旨。博特羅的「肥」女人,美在她的獨特性,一個藝術家畢生追求的獨特風格。

形體:膨脹帶來快感

為什麼愛畫肥⋯⋯大體積的女人?博特羅的答案很藝術家:「直覺」。現代藝術的意義從來不是複製表面的現實,為建立風格、呈現內在,藝術會變形、扭曲、誇張。瑞士雕塑家Alberto Giacometti塑造的人都縮小如金屬幼條,但他不是要表達瘦,而是呈現人的孤獨、疏離;博特羅的肥人(我還是喜歡用肥字來形容),模特兒並非都肥,而是想表達一種體積帶來的美感和快感。

上世紀六十年代博特羅往紐約發展,然而在當時的紐約搞具象藝術,注定被忽視,甚至被指沒運行。但博特羅矢志於實實在在的創作,希望觀者看他的作品會得到快感,他認為,幽默是帶來快感的一種方法。於是,他把教宗利奧十世變成大頭娃娃,達文西本來已相當圓潤的《蒙娜麗莎》,博特羅「惡搞」把她充氣變得更脹!發展下去,他畫中的男男女女馬兒貓咪甚至樂器茶壺西瓜香蕉橙,全都被吹脹,脹到佔據畫面大部分,背景街道房屋家具都被誇張地縮到極細小,形成大肥人置身於劏房的奇異效果。

這種巨大形體與狹逼空間的對比,令描繪主體充滿力量感,營造出不協調的幽默氣氛。膨脹、高調、誇張的形體所帶來的官能感受——博特羅終於找到他的簽名式風格Boterismo!從此,我們看到他肥嘟嘟的巨橙絕對不會搞錯是另一畫家的橙,因為「觀者看到的不只是一個水果,而是一種風格」。Boterismo令他在當時紐約抽象表現主義、簡約主義概念藝術的大潮流中,以具象藝術新風格突圍而出佔一席位。

1973年移居巴黎,開始雕塑創作。相對於平面繪畫,他的肥人以立體雕塑出現在三維空間,那種大體積的力量感就更強烈了!自此,博特羅在藝術世界聲名大噪,各國博物館機構邀約不斷,其繪畫及雕塑於藝術市場極有人氣。他成功了。

色彩:南美生活場景

回到成名前。1932年生於哥倫比亞小鎮麥德林的博特羅,年幼喪父,母親做女工撐起一家,12歲在叔叔安排下學鬥牛,一心想做鬥牛士,擺脫貧窮向上流。但他發現自己愛畫牛多過鬥牛,於是16歲為報館畫插畫、19歲開個展、20歲獲國家藝術家沙龍獎⋯⋯一步一步由哥倫比亞小鎮邁向歐美藝術中心。這是一個窮小子的奮鬥故事。

雖然博特羅也有不少諷刺權貴的作品,九十年代畫過哥倫比亞毒品暴力主題的畫作,2005年更有關於美軍在伊拉克阿布哈里卜監獄(Abu Ghraib)虐囚事件的系列,然而政治主題在他的藝術中並非主角。

他最重要的主題始終圍繞故鄉、家庭,哥倫比亞人的家居生活場景、野餐聚會、音樂演唱會⋯⋯以及,就算多困乏,依然熱愛調調情跳跳舞。Dancers畫中的男女,兩個龐大身軀在艷紅鮮綠映襯下、滿地煙蒂中舞舞舞,非常南美色彩,非常活在當下。

第一眼看博特羅的肥人,臉圓圓脹卜卜,眼耳口鼻都被擠得極細很可愛很趣致——這是對肥人喜劇形象的典型誤會。再看清楚,正在熱舞的男女、演奏的樂手、抱娃娃的女孩、野餐的夫妻,個個目光茫然,毫無歡容甚至有點不耐煩;這種表情漠然,撞上形體豐腴和色彩濃艷,營造出一種矛盾的幽默況味。幽默永遠帶着苦澀,自言並非每朝醒來都滿心期待的窮少年,即使到了薄有名氣,初嘗試做雕塑,卻因不夠錢做銅製的而退而求其次,沒有錢的日子很艱難。更何況,他經歷喪子之痛。一一都撐過來了,藝術於他,是困苦人生的避難所。

博特羅的肥男胖女身上,呈現着哥倫比亞人的慾望與困乏;那些色彩濃烈與力量感的大形體之中,蘊藏着熱愛生活的能量。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