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9日
心臟病種類繁多,當中以冠心病(冠狀動脈性心臟病)較為人熟悉,這亦是本港最常見的心臟病致死原因,佔心臟病患者死亡個案接近七成。人體的冠心血管就像一條水渠,負責輸送血液,以提供氧氣到心臟,作為新陳代謝及運作之用。血管隨着年紀老化導致內皮增厚及硬化,加上動脈內壁積聚膽固醇、鈣沉積物等,形成斑塊,逐漸變成動脈粥樣硬化。一旦血管堵塞,就會阻礙血液流動;若患者進行劇烈運動等,血流量便不足應付,引起種種症狀如心絞痛。
血管老化的速度因人而異,若擁有較多高危因素,老化問題便可能提早出現。性別與遺傳屬不可改善的因素──男性的風險也較女性為高,若家族成員曾患有心血管疾病,風險一般亦會較高。
戒煙控制三高減風險
不過,我們仍可從其他可改善的風險因素着手,包括戒煙、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及高血糖)、學習減壓、減重及改善生活習慣等。以吸煙為例,除了捲煙,近來成為話題的電子煙或加熱煙,同樣會傷害心血管;二三手煙的影響亦廣為人知。工作壓力過大也可導致荷爾蒙失調,損害心血管。至於肥胖,尤其是有中央肥胖的人,以及平日缺乏運動、飲食習慣欠佳、經常攝取過量油、鹽、糖者,也會增加患病風險。
治療初期,一般會先要求患者改善高危因素,如三高人士可嘗試改變生活習慣,包括控制飲食、多做運動,在飲食中亦可尋求營養師意見。假若未見成效,醫生便可能建議病人用藥,以作預防性質。踏入四五十歲之齡,更須恒常檢查身體。可惜,很多香港人因生活或工作等原因,令高危因素揮之不去,導致近年冠心病呈年輕化趨勢。事實上,筆者就曾見過一些30多歲的年輕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他們多數有吸煙、家族遺傳或膽固醇超標等問題,可見及早改善高危因素的重要性。
冠心病可分為慢性及急性,慢性冠心病是血管內斑塊日漸增厚,令血管逐漸收窄,患者於早期未必會出現症狀,但當病情逐漸惡化,患者或會出現心絞痛,尤其在步行或運動時。確診後須服用亞士匹靈、他汀類降膽固醇藥物控制病情、穩定斑塊和減低急性心臟病發作風險。假若症狀開始出現,也有藥物可降低心跳率,及使用俗稱「脷底丸」的藥物以減輕心臟負荷,控制症狀。惟情況再無法受控,又或出現了併發症如氣喘、腳腫等心衰竭症狀,便應考慮進行手術。至於急性冠心病,則是因血管內斑塊受到刺激突然爆裂,導致血栓,完全堵塞血管,令患者出現心臟劇痛、唇青臉白、流冷汗,甚至併發症如血壓驟然急降和心律失常的情況,必須進行緊急手術。
多年來,醫學界一直廣泛採用「通波仔」手術為患者治療。手術發展初期僅運用球囊撐開血管,恢復暢通,惟因容易復發,後來發展至利用支架將血管擴闊,減少早期復發機會。較早期使用的裸金屬支架,往往導致血管細胞在支架內不正常增生,患者可能於數月至數年內復發。之後發展至塗藥性合金屬支架,支架上的藥物會在手術後數個月間在血管內釋放,抑制細胞增生以降低復發機會,目前仍屬通波仔手術的黃金治療標準。
術後須改善生活習慣
及至近年,開始發展出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支架,支架會在數年內被身體吸收,但第一代全吸收式支架效果未如理想,出現急性栓塞的風險較塗藥性合金屬支架高,而第二代全吸收式支架早期研究數據理想,尚需等待更多研究證實其功效。醫生在進行手術前,將根據患者的狀況,為其選擇合適的支架。現時的塗藥性合金屬支架已經過不少改良,支架愈見薄身,效果發揮亦愈見理想。當然,患者術後仍要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根據建議服藥,才可減低復發。
筆者曾接觸一位50歲的男患者,雖已有多個高危因素,惟因未見症狀,故他繼續放任吃喝、吸煙,不肯服藥控制病情。最終出現急性病發,送院時的血壓水平極低,必須轉至深切治療部及接受緊急「通波仔」手術,更一度須利用輔助儀器,協助心臟運行。在鬼門關前走了一圈後,患者終肯遵從醫生指示服藥,同時戒除了種種壞習慣,結果到今日病情依然受控,沒有復發。
撰文:李健棠醫生_心臟科專科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膝痛蹲不下 |
上一篇: | 3000人林村聖誕盆菜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