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7日
第41任美國總統喬治布殊(George Bush)早前逝世,享年94歲;他曾領導美國度過國際風雲變幻的時代,但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加之對國內事務顯得缺乏關注,因而並無得到足夠支持而獲得連任。
與此同時,比利時首富佛瑞爾(Albert Frere)的投資公司GBL宣布企業家佛瑞爾過世,享壽92歲。
據《福布斯》(Forbes)估計,佛瑞爾財富高達62億美元,他從白手起家的商人,變成鋼鐵、公用事業與能源大王,從1990年起掌控比利時控股公司GBL的經營權。
展現頑強生命
此外,據《世界體育報》報道,因受到疾病嚴重困擾,巴塞隆拿前主席努涅斯(Josep Lluís Nuñez)亦逝世,享年87歲;努涅斯從1978年5月起擔任巴塞隆拿主席,直至2000年卸任;期間輝煌時期為建立告魯夫(Johan Cruyff)的夢之隊,當時球隊連續贏得4次聯賽冠軍及首個歐冠冠軍。
在他任期內,堅持要求球會不參與政治、媒體等領域,讓球會免於外界控制,同時盡力帶領球會在經濟獲得實質進步,他在任期間,會員數從7.8萬名大增至10.6萬名。
老布殊患有帕金遜症,近幾年經常以輪椅代步;今年4月,他在參加其夫人芭芭拉葬禮後的第二天,他因血液感染而接受治療;2013年他曾因支氣管炎住院超過6個星期,當時他的病情十分嚴重,他的兒子、前總統小布殊(George W. Bush)曾為此諮詢有關撰寫悼詞的意見,然而,老布殊每次俱展現頑強的生命力。
老布殊1988年在新奧爾良接受共和黨總統提名強調責任,在超級巨蛋體育場對共和黨代表說的話贏得熱烈掌聲,他「讓美國繼續前進」為「一個更美好的美國」而努力,他身材高大,有運動員的優雅步態,具有紳士風度。
他任期始於列根(Ronald Reagan)時代的世界秩序轉型期,對東歐動盪局勢的反應謹慎,導致一些人批評他沒有掌握歷史的主動。但他選擇合作的方式,與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Mikhail S. Gorbachev)一同接受德國統一、蘇聯解體及結束冷戰,兩位領導人簽署條約,削減核武器和化學武器儲備,對歷史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他曾擔任兩屆得州眾議員、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水門事件時的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美國駐中國代表、中央情報局局長,以及列根在任時的副總統。
老布殊在1992年的連任競選中敗給克林頓(Bill Clinton),在那場競選之中,獨立候選人羅斯佩羅(Ross Perot)贏得近五分一的選票,據老布殊說道,失敗讓他心灰意冷而無地自容,與妻子芭芭拉(Barbara)在休斯敦家中及緬因州海濱別墅療傷;但他並沒有退休,以跳傘慶祝幾個生日,包括其90歲生日。
他肩負起白宮使命,在世界各地旅行,與克林頓一同為難民籌款,包括「卡特里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籌款;參加活動之前,老布殊幾乎毫不掩飾對克林頓的蔑視,但他們後來卻成為不可思議的、近乎親人的關係,變得非常親密,其夫人曾說老布殊就像克林頓的父親。
在入主白宮的第一年,他出兵巴拿馬,推翻鐵腕統治者諾列加(Manuel Antonio Noriega);在1991年海灣戰爭速戰速決,讓他在那年3月的一次國會聯席會議演講上得到3分鐘的全體起立鼓掌,高喊「布殊」;根據《紐約時報》民意調查,為期4天的巴格達空襲,將他的選民滿意度推到將近85%,此為老布殊在任總統期間的巔峰時期,也因為這樣,遂讓他產生錯覺,以為連任總統十拿九穩。
質疑無視苦難
伊拉克並非全然勝利,他要對決策做出辯解;在4年任期至一半時,共和黨及民主黨領袖俱表達不滿,有很多美國人質疑他無視老百姓苦難。
老布殊於1990年的預算協議,背棄了有史以來總統候選人所作出的明確競選承諾;1988年,老布殊接受共和黨總統提名時,強調了「責任」這個主題,結果其出爾反爾遭眾人斥責;共和黨人因而倒戈,民主黨人看到打擊他的機會。老布殊後來跟傳記作者米查姆(Jon Meacham)談起自己背棄1988年競選承諾時所造成的破壞。至2012年一項民意調查中,59%的人對他表示讚賞。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迷失在列根陰影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