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
話說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意大利戲院數量急速成長,從而令貝托魯奇的產量速度慢下來,皆因在全球經濟不景氣影響意大利電影業下,電影導演就得要與其他國家如美國、瑞典、法國及德國的電影發行商合作而共同製片,有不少影評人推測,從此以後,意大利戲院就依賴國際市場了。
重用外國演員
貝托魯奇1972年的作品《巴黎的最後探戈》展示意大利電影的賺錢新潮流,即聘請外國影星充當主角;在此部電影的演員中,僅得馬西姆.吉魯提(Massimo Girotti)為意大利演員;他1976年的電影《一九零零》由畢蘭加士打(Burt Lancaster)、當奴修打蘭(Donald Sutherland)、羅拔迪尼路(Robert de Niro)等等主演。
其時電影常被認為是意大利電影工業依賴國際市場,從而認知國民身份瓦解。
貝托魯奇的政治電影在歷史一直走在前列,就像1970年的電影《同流者》,在戲中他就批判法西斯思想,而有些集體回憶將國家與民族主義混為一談,電影講述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企圖暗殺一個在巴黎的政治學者;而《一九零零》亦有分析左派和右派之爭。
1987年電影《末代皇帝》中,透過角色及動作在政治上作出影響,主角溥儀遭毛澤東的再教育,令溥儀由一個皇帝變成平民,再變成園丁;此片由尊龍(John Lone)、陳沖、Peter O'Toole、英若誠、坂本龍一、鄔君梅與陳凱歌等主演;電影劇本由Mark Peploe與貝托魯奇撰寫,以溥儀的一生反映中國由封建制度的社會,經革命演進而至如今狀態。
在《戲夢巴黎》當中,女主角在1959年出生,雖然此片背景即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但亦參考1959年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電影《斷了氣》(Breathless),皆因角色皆作出相同反應。
撰文:占飛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