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7日
英國搖滾樂隊The Who的結他手及歌手Pete Townshend,在20歲時竟然說:「我希望未老先死。」今年他73歲,依然健在,不知他有沒有後悔當年說過這樣的話呢?不過,現代人大多不怕死──至少不至於坦言自己怕死,卻敢於公開聲言自己怕老。老,比死更可怕乎?尤其過了「中年危機」,能老有所樂?
英美的文化是青春當道的文化。年輕人不長進,人人都關心,要政府想辦法扶助後生。經濟不景氣,首先遭殃的卻往往是工作多年的老臣子。人口老化視為「問題」,難怪美國心理分析家Elliott Jaques在1965年提出「中年危機」之說,學術界多番指缺乏嚴謹證據,此說仍不脛而走。中年人焦慮、情緒低落,聽者往往用「中年危機」一詞解釋。
科學家經常說:問題比答案重要。好的問題,可以啟發新的研究。「中年危機」引發的問題是:究竟快樂跟年齡有沒有關係?有的話,是什麼關係?是愈老愈快樂還是愈老愈不快樂呢?換句話說,人一生的「快樂弧線」(happiness curve)是什麼形狀?
U形「快樂弧線」
經過多年的調查研究,有學者發現,假定一切(財富、健康、成就、際遇等等)相同,人一生的「快樂弧線」是U形的。嬰兒時,無知無感,衣食住行父母照顧得無微不至,便是在U字的頂峰。之後「快樂弧線」下墜,人到中年便到U字的底部。有學者甚至計算出,在18至40歲間,對生命的「滿意感」每年遞減5至10%。別忘記:這個講法只適用於財富、健康、成就、際遇等等相類近的人。你要跟朱克伯格比較誰更快樂,當然他贏你輸。不幸年輕時即患上重病或遭遇意外,不用到40歲,對生命的「滿意感」已跌至谷底。中年後,亦別指望回升!
所謂「中年危機」,既可說其有,也可說沒有。人到中年,頭禿肚凸,人老珠黃,害怕照鏡,事業有退沒進,轉行為時已晚,婚姻已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子女不承歡膝下……都會令中年人沮喪,當然有「中年危機」。「中年危機」其中一個表徵,就是中年人喜歡偷情,男性喜歡較年輕的小三,女性則愛年紀相近的情人。美國一個2016年的研究發現,55歲以下的受訪者,14%有婚外情或性伴侶。55歲或以上的有20%。
數據顯示:中年過後,對生命的「滿意感」會愈來愈高,甚至比20至30歲時更高。美國有統計發現,55至65歲創業的中年人,成功機會遠高於20至40歲的青、壯年。無他,中年人性格較穩重,對市場及創業風險認識較深,而且輸不起,沒有把握,決不會隨便創業開公司!年輕人憑幹勁和夢想創業,自然較易碰釘。
看化世事無慾無求
老人比較能「看化」世事,對人對己要求較低。人到無求,不單品自高,樂也增。連孔子也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後快樂得多:「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他的「快樂弧線」肯定回升至嬰孩時的頂峰。80歲後的老人更會覺得多活一天就賺了一天。例外的是不幸獨居、有長期痛症或患重病者,死前數年對生命的「滿意感」,可能回跌破U字的底部。
不只英美等發達國家的人有U形「快樂弧線」,其他經濟較差的國家和地區亦有類同的「快樂弧線」。有動物園研究了500頭猴子後發現,猴子到30歲左右,步入中年,便會感到不安,較易暴躁。這算不算是猴子的「中年危機」?
話得說回來,此說受到不少學者質疑。首先研究假定財富、健康、成就、際遇等相同,在今天的社會,這近乎不可能。其次不同世代際遇大有差別。在1970、1985年及2008 年步入中年,遇上經濟不景氣,難免有「中年危機」。反之,在1960、1990及2010年代才到中年的人,因經濟繁榮而活得好,哪會有「中年危機」?香港戰後嬰兒一代何來「中年危機」?第三,那些在少、青、壯年「快樂弧線」已跌破底者,可能等不到老年已死去。以香港為例,回歸後才出生的世代,誰敢說中年後會享受到「快樂弧線」的回升? 不管U形「快樂弧線」論科學上能否站得住腳,總會有不少中老人信其為真。認為「明天會更好」,心理上總好過相信「明天會更差」!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美麗憾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