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8日
無論劇情和人物設定如何光怪陸離,歌劇最重要的始終是歌,不是劇。以戲論戲,《杜蘭朵》三流,但音樂和歌曲始終是一流的。由1938年第一套全劇錄音開始,有許多版本值得洗耳恭聽。請容許占飛在此班門弄斧,拋磚引玉。
爆罷唱風波
1938年的Cetra版由托斯卡里尼的助手Franco Ghione指揮。最有特色的是《無人睡》(Nessun dorma)一曲,最後一個高音b,普契尼只寫成裝飾音,但一般男高音都不會錯過這個機會表演其「巨肺」本色,巴伐洛提便將這個音拉長至6秒。只有這個1938年版按原譜演繹。1957年的卡娜絲(Maria Callas)版,最大的缺點是單聲道,但就是聽卡娜絲的演繹,已值得啦!
今年是瑞典歌劇女高音尼爾森(Birgit Nilsson)誕生100周年。今時今日,大多數樂迷只識得她是個華格納《指環》歌手。其實,她唱《杜蘭朵》已是經典,甚至是基準。1961年她跟大聲公哥萊里(Franco Corelli)拍檔的紐約版,由78歲的Leopold Stokowski指揮,是膾炙人口的版本,皆因在第二幕的二重唱中,兩人打賭:誰人唱高音C更長氣?結果如何?聽過尼爾森的讀者應該猜到,唱遍天下無敵手的尼爾森,怎會輸給哥萊里呢?據說哥萊里面色大變,衝入後台大發脾氣,聲言罷唱。幸好監製Rudolf Bing熟知他的脾氣,教他在第三幕趁強吻尼爾森時,咬她一口。結果如何?哥萊里沒有咬尼爾森,卻告訴她Bing的建議。這趟,輪到尼爾森訛稱染上瘋狗症,罷唱了兩晚。
尼爾森的另外兩個錄音,一個是跟Giuseppe di Stefano拍檔,由F.Molinari-Pradelli指揮;以及跟同胞Jussi Björling 拍檔在錄音室灌錄的版本,也十分精采,因Björling屬抒情男高音,處處禮讓尼爾森,以溫柔打動杜蘭朵,較諸聲線雄渾響亮、跟尼爾森鬥大聲鬥長氣的哥萊里更有說服力。另一個經典,當然數到巴伐洛提和Joan Sutherland的版本了!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