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8日
香港又上演《杜蘭朵》(Turandot)了。1998年,《杜蘭朵》在北京紫禁城上演,當年耗資1500萬美元。2005年,此劇在香港上演。2009年的北京鳥巢版,花費達1.2億元人民幣。2016年則在澳門。其實,《杜蘭朵》並不是普契尼(Giacomo Puccini)最好的作品,只不過背景設定在中國,遂受到國人器重。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歌劇不再只是貴族的玩意,而成新興中產階級的「高尚」娛樂(至今依然如是),就像荷里活的超級英雄電影一般,歌劇──尤其意大利歌劇──賣的是larger than life的奇觀,豪華的舞台布景,煽情的故事,膚淺的人物設定,賺人熱淚和激情澎拜的音樂和歌曲,令觀眾愛之如狂。
平心而論,歌劇除了音樂和歌曲外,可笑之處比可取之處更多。為了製造奇觀,當時的歌劇不是將背景設定在虛擬的神話世界(華格納的《指環》),就是古代(威爾第的《阿伊達》),以及充滿異國情調的遠方國家。普契尼尤好此道,《蝴蝶夫人》背景是日本,《西部女郎》是美國,《杜蘭朵》則以中國為背景,但此中國完全是普契尼胡亂虛構的,離奇怪誕,無論情節或人物設定一點都不中國,只是劇中用上中國民謠《茉莉花》和其他小調而已,然而卻得國人青睞,還有什麼可說的?
賣弄血腥煽情
劇名《杜蘭朵》已毫不中國。朵的意思是女兒,杜蘭是國王的名字。杜蘭朵即是杜蘭王的女兒。中國哪有公主會如此命名?《杜蘭朵》改編自十二世紀波斯的史詩《七美人》,故事講杜蘭朵招親,求親的王子必須回答3個問題,答錯即殺頭。《杜蘭朵》是三幕劇,第一幕寫一名王子答錯題被殺,殘忍而血腥,但宮殿外的群眾卻異常興奮,恍如法國大革命時期,群眾看皇室貴族上斷頭台一樣。此劇寫於1921年,當時「黃禍」之說已流行西方,如此描繪所謂中國公主和群眾的言行,算不算污名化?請看官自行判斷。
《杜蘭朵》的戲劇結構跟傳統大異。全劇過了接近一半,到第二幕第二場,主角杜蘭朵才出場。歌劇中,只有貝多芬的Fidelio夠膽這樣做。普契尼更大膽的是,將主角杜蘭朵設定為心理變態的處女。她不是真心的招親,而是設陷阱殺男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親有什麼罪要致死呢?何以杜蘭朵有此變態心理?普契尼的設定是,她的祖先羅玉鈴公主慘遭他國王子強暴和殺死,杜蘭朵為了替祖先報仇,要殺盡來求親的王子。這個理由是否說得通?是否合情合理?話得說回來,當時的悲劇歌劇大多為了煽情、賣弄血腥和死亡,往往不顧情理,普契尼只是順應潮流而已,難得今天的觀眾竟不介意。
《杜蘭朵》第三幕寫男主角卡拉富王子女奴柳兒為他犧牲而死後,強吻了杜蘭朵,她立即愛上王子。一個殺男人不眨眼的女人,一吻間就性情大變、覺悟前非?這跟寫女性被強姦後愛上強姦犯有何分別?轉變如此突兀,觀眾如何接受?普契尼1921年已寫好頭兩幕,第三幕寫到柳兒死後,便遲遲未能下筆。可以猜測:正是這個轉捩點,普契尼想來想不通。他打算寫一首二重唱,有說服力地解釋杜蘭朵的轉變和兩人的相愛。可是,兩名編劇起草了幾個版本,普契尼都不滿意。
蹉跎了3年,到1924年普契尼往布魯塞爾醫治喉癌時逝世,仍然寫不出來。《杜蘭朵》遂成為他未完成的遺作。
拒演續作部分
兩年後,阿方諾(Alfano)完成續作。普契尼花了3年多也寫不成的結局,阿方諾如何能寫得好呢?有續作好過沒有,至少可以演出。普契尼死前已交託老友托斯卡里尼(Arturo Toscanini)指揮首演。1926年4月25日,墨索里尼正打算出席在La Scala的《杜蘭朵》首演,但托斯卡里尼拒絕在演出前奏法西斯的國歌,墨索里尼只好避席。首演到柳兒死後,托斯卡里尼便放下指揮棒,不肯演出阿方諾的續作部分。首演就此結束。爵士樂手和作曲家Spike Hughes表示:每次他看《杜蘭朵》至柳兒死後,便立即離開劇院。會不會有香港觀眾像托斯卡里尼和Spike Hughes般提早離場呢?
2009年的鳥巢版,加上中國作曲家郝維亞補寫的18分鐘音樂和歌曲。香港這次演出,會用阿方諾加郝維亞的版本?還是只用阿方諾的續作?
相片︰網上圖片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一流樂曲 三流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