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4日
畢業生人才濟濟,成就斐然,是否等於公學教育出類拔萃呢?答案很弔詭:非也!作家羅拔衞啟(Robert Verkaik)在《天之驕子》(Posh Boys)中表示:德國和瑞典、挪威、芬蘭等北歐國家,提供全民免費教育,除了宗教團體外,少之又少公學。彼等的教育質素絕不在英國的公學之下,受惠的學生卻遠多於英國。衞啟語帶嘲諷的說:伊頓及其他公學生通常學會的是5B:Bully(欺凌)、Blagging(憑花言巧語達到目的)、Bombast(誇張、空話)、Bluster(驕橫囂張)和Buffoonery(荒誕滑稽)。
寄宿學生症候群
試想像,孩子五六歲便離開父母和兄弟姐妹往學校寄宿,能不感到孤單寂寞嗎?公學裏,階級分明,富者驕橫,形成結構性的「大欺小」──低班學生備受高年級學生(即所謂「大仙」)欺凌,要服侍「大仙」,「大仙」一旦不滿意即拳腳交加,而校方默許。老師以訓練學生遵守紀律為名,動輒體罰。郝爾彬說過,他就讀公學時,學生帽子戴歪了,都可能遭喝罵甚至痛打。孩子孤立無援,會有什麼感受?
由是,英式貴族公學生患上心理治療師說的「寄宿學生症候群」(Boarding School Syndrome):孩子在低班時敢怒不敢言,忍無可忍只有暴力發洩,或等到自己成為「大仙」時報復,盡情欺凌弱小。學生有「虐待/被虐情意結」者比比皆是。許多公學生畢業後回憶學生時代都十分憤慨,如英國著名小說家勒卡雷(John le Carré),是Sherborne和伊頓舊生,在他第二部小說A Murder of Quality── 小說譯為《優質殺手》、電影名《死亡速遞》── 大力抨擊公學文化。伊芙連禾(Evelyn Waugh)是受益者,經常欺凌同學,依然在《衰落與瓦解》(Decline and Fall)中借一個角色的口說:「(讀公學)忍受了4至5年徹底地獄之苦後,社會不會待薄你。」
話雖如此,調查顯示英國國民依然極為支持公學。富豪撐公學不言而喻。中產階級子女一旦入讀公學,等於坐上成功的列車。基層和草根雖無緣入讀,仍為英國有公學而自豪。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