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7月18日

楊鐸輝醫生 黃矩民醫生 健康專題

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病 解構疾病三角關係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正常健康人士的體內會有足夠的胰島素分泌以控制血糖,惟一旦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功能不全,血糖將無法進入細胞,未能儲存或轉化為能量;血糖濃度持續上升便會導致糖尿病。長期的高血糖及代謝異常,將會逐步影響身體內的血管與神經功能,有機會引致各式併發症如慢性腎病等。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楊鐸輝表示,糖尿病可說是隱形殺手,皆因缺乏定期的監察與適當的治療,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將會漸趨惡化,惟早期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毫無感覺,到情況轉壞時始出現經常口渴、視力模糊、疲倦、痕癢(尤其是下體)、傷口不易痊癒,又或者即使食量正常,依舊日漸消瘦等症狀。

十年糖尿誘發腎病

若糖尿病的情況已相當嚴重,患者尿液中會含有糖份,如廁後小便有機會吸引螞蟻到來。然而,仍有部分患者的症狀並不明顯,又或不為意症狀與糖尿病相關,直至出事才驚悉已出現併發症,如視力突然嚴重降低、腎功能下降、失去食慾、疲憊不堪等,更有證據指出,因心臟病或中風而入院的患者當中,有約三分一本身患有糖尿。

腎科專科醫生黃矩民則指出,糖尿腎病變是其中一種常見糖尿病併發症。在香港,需要接受腎替代治療(腎臟移植或透析治療)的嚴重慢性腎病患者約有一萬人,當中新症逾半同時患有糖尿病。楊鐸輝醫生補充,從糖尿病至誘發腎病,進程同樣為漸進式,初期患者未必有明顯症狀,僅可能出現微型蛋白尿,經十年八載後轉變成蛋白尿,嚴重時會引致腳部腫脹,再過數年,會有很大機會演變成末期腎病。

黃矩民醫生直言,腎臟功能維持三成以上仍能正常運作,故一般發現糖尿腎病時已屬晚期。腎功能低於三成後,患者便會出現較明顯症狀,如水腫、痕癢、疲倦、貧血、食慾不振等,至此田地,病況已非常嚴重,患者有機會需要接受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維生。這一切並非想嚇唬讀者,而是想大家知悉它的嚴重性,切勿到最後階段才去接受治療。源自《黃帝內經》的「治未病」概念,便提出先覺察疾病,採取預防性治療,以減低發病或病情惡化的可能性。如能及早確診及適當治療,病情將有機會逆轉,並不一定會演變至末期腎病。

不得不當心的是,不論是糖尿病或慢性腎病,兩者皆與心血管疾病有密切關係。有研究顯示,糖尿病病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一般人高,皆因如前所述,糖尿病為一種代謝綜合症,患者通常伴隨高血壓、高膽固醇、肥胖等問題。至於慢性腎病的患者,則會因腎功能受損,伴隨微血管病變和高血壓問題,繼而引致心臟病風險上升。根據外國的研究數據,有五成或以上接受透析治療之病者會死於心腦血管疾病,香港的統計數字則為三成,但估計實際數字遠高於此,甚至可能與外國相若。

全人治療防治三病

大體而言,糖尿病或慢性腎病會增加三至五倍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而同時罹患糖尿及腎病的患者,病發風險會更高。此外,有吸煙習慣的人,其患上心臟病的風險亦會增加。因此,要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治療時便須以全人治療為本,而非就單一疾病而進行治療,讓糖尿病受控之餘,同時能有效控制腎病及心血管疾病。

楊鐸輝醫生認為,病向淺中醫,永遠是治療的不二法門,而身體出現病變後,受苦的並不僅是病人本身,治療費用亦可能相當高昂,更有機會帶來性命之虞,對患者、家人以至整個社會均屬沉重負擔,可見早期控制是重要的一步。

糖尿病的風險因素及嚴重性並不易察覺,是以糖尿病患者應每年定期進行全面的評估及身體檢查。糖尿病患者出現一項或多項風險因素時,必須嚴格監控,並採用適當藥物,以減少及盡量延緩糖尿病併發症。黃矩民醫生更指出,進一步的最佳做法是,在糖尿病出現前,已及早預防所有心血管風險因素,如有必要,甚至須提早接受藥物治療。

撰文:楊鐸輝醫生_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

   黃矩民醫生_腎科專科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