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5日
我很喜歡旅遊,丈夫常說:「帶埋醫生去旅行最方便,能帶埋急症科醫生去旅行就更理想了。」家人朋友病人常問我,去旅行要做什麼準備?由於大家未必能夠帶埋醫生去旅行,讓我分享醫生的旅行準備工夫。
旅行前要做功課,對目的地有一定了解。例如天氣、衞生水平、住宿安排、逗留時間、留在市區或野外、會否參與高危活動(如高海拔遠足、潛水、露營)。如有任何醫療問題,在出發前先諮詢家庭醫生。
極熱之地 做足防曬
有些地方需要注射疫苗,可向旅行社、醫生或港口衞生處查詢,亦可參考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網頁中For Travelers的建議。例如印度,CDC建議大部分旅客預先接種甲型肝炎及傷寒防疫針。本港衞生署也有旅遊健康服務網頁提供旅遊目的地相關情報。建議先看網頁,再諮詢醫生。
如有一些每天需要服用或經常服食的藥物,我一般會預備兩份足夠整個旅程的藥量。一份放在隨身手提行李內,另一份放行李箱。再有一天的藥量,會貼身跟財物和護照放在一起,萬一意外丟失行李,也不用徬徨。
因應目的地的氣候作相應準備,以極熱為例,埃及是我去過最熱的地方,最高氣溫為攝氏41度。作為女生,我極重視防曬。安排行程時會盡量避開中午12時至2時的陽光,絕不暴曬。衣着以輕便、淺色及鬆身的長袖衫褲、戴闊邊帽為主,並用太陽傘、塗太陽油(SPF乘10分鐘=保護皮膚不被曬傷的時間。我一般會選SPF30,出門前20分鐘塗上,出汗後或約每2小時補塗)。另外佩戴品質良好的太陽眼鏡,鏡片必須選擇標明UV400nm或100% UV absorption,灰、墨綠或茶色均可。我的太陽眼鏡是在有視光師的眼鏡舖購買,品質有保證。穿着這身服飾散熱也沒那麼容易,所以要預防中暑/熱衰竭/脫水,記緊要喝大量飲料,勿待口渴才飲水。酷熱天氣下,我會每1至2小時喝2至4杯(0.5至1公升)飲料。流汗會流失電解質,第一杯水飲清水,第二杯最好喝電解質飲品(糖尿病及肝腎病病友除外,最好向醫生查詢)。冷飲雖能降溫,但也易令人胃痛胃痙攣,要避免喝咖啡、濃茶和酒,因這些飲料容易令人脫水。我同時帶備可噴水的水樽,太熱時噴濕衣服和頭臉,好讓水份揮發時帶走熱力。噴完水,要記緊補塗防曬。
極冷之地 保暖潤膚
至於極冷之旅,我曾和丈去阿拉斯加拍攝北極光。如何保暖?在室內有暖氣提供的地方,粟米式穿法較適合:外層防風防水大長褸,中內層透氣保溫。進入室內脫掉外套,避免一冷一熱,身體適應不了溫差。若長期在室外或在室內沒有暖氣的地方,如拍北極光的晚上,就用洋葱式穿法(即層層疊穿衣,方便微調體溫)。勿忘覆蓋外露的身體部分,如耳朵用耳蓋、鼻子面頰頸部用圍巾、穿厚羊毛製的襪和手套來保護手指腳趾等。我特別怕冷,會將暖貼及暖包放在身軀、手臂、大腿上,較能保持核心溫度。如抱暖水袋睡覺,溫度不宜過高避免燙傷。室內如使用暖氣,皮膚嘴唇容易乾裂,要多塗潤膚潤唇膏,品牌和價錢其實不太重要,重點是要密密塗。濕疹人士尤其要注意保濕。鼻膜亦易乾涸,特別是鼻敏感患者和小朋友,流鼻血是常事。為預防流鼻血,我會早晚用凡士林薄薄地塗在鼻孔內側保持黏膜濕潤。
高海拔地 額外裝備
高地綜合症多出現在急促抵達至海拔2500米以上地區,如從水平地乘機直達拉薩等地方。由於該地區的上空,大氣中氧氣壓力隨高度上升而下降所導致而成。我曾參加外展訓練前往西藏,上了珠峰大本營(海拔5000米)野外露營幾天。首先飛到成都,留了兩天讓身體適應,再乘吉普車,最後徒步上珠峰大本營。人體一般對高地的即時反應是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血壓上升、小便次數多及輕微頭痛。我或同行隊員都分別出現這些反應,頭痛時狀況與嚴重宿醉相似,睡眠時則常扎醒感覺窒息。其他人也有較嚴重的徵狀如食慾不振、容易暴躁、面、手及腳部浮腫。幸運的是嚴重的高山腦水腫及高山肺水腫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其實唯一解決高山症方法,就像令你傷心的人一樣,及早離開「他」,就能避免更壞事情。
由於有數天徒步上山,好不容易才有那麼長假期,更不容易是已準備約一年的體能訓練,所以不容有失,一定要上到大本營。衣服鞋襪都需要額外講究,但仍要功能先決。我特地買了雙新的高筒防水及透氣行山鞋,試穿時,穿了兩雙厚行山襪,更比平時買大了1.5號。因每天不斷步行會腳腫,鞋子如太緊會因摩擦而起水泡,屆時會因痛楚而舉步維艱。我穿特厚行山襪,早上出發前,腳趾間塗上厚厚的凡士林,盡量減少摩擦防水泡。個人認為高筒鞋雖然較笨重,但沒那麼容易扭傷腳踝。天有不測之風雲,若不幸途中下雨,鞋子防水功能能保持雙腳乾爽,避免因鞋子濕透感到不舒服甚至脫皮流血。出發前兩個月買鞋後,我天天穿數小時讓腳掌適應。穿了兩個月確定沒問題才向珠峰出發。
因我下山技巧一般,容易膝痛,我總是攜着兩支行山杖,上山可借力,下山可卸力。要注意上落山拿行山杖的位置皆不同。我穿淺色透氣長袖衫褲,能避免行草叢矮樹時給樹枝樹葉割傷,更能防蚊叮蟲咬,以防瘧疾及減低感染其他由蚊子傳播的疾病例如黃熱病、登革熱和日本腦炎的機會。我還會在外露的皮膚噴上含DEET的驅蚊水,面上或容易流汗的地方用蚊膏。驅蚊水有不同濃度,我較為喜歡用25% DEET,流汗後要記緊補噴。
因篇幅所限,只能分享部分心得。預防勝於治療,早有準備遠勝於事後補救。如能做足準備工夫,確保不受傷不流血不冷病不熱暈,就不用帶埋醫生去旅行了。
撰文:梁玉鸞醫生_養和醫院急症科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