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0日
「粥」是「鬻」的俗字,當中的「鬲」是一個陶器把米粟放在裏面加水煮熟成為粥的意思。粥,相傳起源於黃帝時代,但亦有人說西周時期人們炊飯時,因水放多了,就煮成了糜狀的稀飯,沒想到陰差陽錯,反而大受歡迎,也就代代相傳至今了。
養生美食
古代人喝稀飯有兩種,一種稀飯叫做「酏」,一種是稠粥,叫做「飦」。有言云「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合,柔贓如一,然後謂之粥。」明代名醫李時珍說:「煮米為糜,使糜爛也,粥喝於糜,育育然也,止消渴煩熱。」宋代大詩人陸游亦留下一首《食粥》詩,「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活長年在目前,我得宛立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食粥不但可以調節胃口,增進食慾,補充身體水份,又容易吸收,保健養生使人延年益壽。粥熱量較低,廣東人最喜歡吃碗粥當成理想的消夜。吃粥也吃出了養生文化,如有「春粥養顏,夏粥清火,秋粥滋補,冬粥暖胃」之說。
日前在中山沙溪的「探花牌坊」前段一片廣場吃夜粥,大開眼界。晚上這裏人山人海,雖然沒有空調,但生意一樣火爆,在大棚下裝有吊扇,開放式廚房,筵開數百桌,名叫「夜夜粥城」。不叫粥店而叫粥城,真誇張。消夜粥品花樣繁多,有古法豬骨粥、花蟹沙蝦粥、招牌雞絲蜆肉粥、紅棗雞子粥、紅棗椰子水魚粥、蕉蓄雞絲粥、豬雜粥、黃鱔粥、黃骨魚粥、鯽魚兩味粥、砂鍋乳鴿粥、狀元及第粥、紅棗三黃雞粥、水蟹粥、鯇魚片或骨粥、肉丸粥等。
當地最出名的是牛肉粥。因隔壁是屠房,即時可以取到新鮮牛肉、牛雜做粥料,非食不可。除了粥品供應外,這裏更有小炒、鐵板、滷水、蒸品和沙溪特有的番薯糕、眉豆糕,這等糕點一大鐵盤只賣8元,非常實惠抵食。
夏日炎炎何以消暑?一家大小吃粥去也。那晚叫了一碗四拼雜錦粥,有雞子、鯽魚、肉丸、韭菜,粥底又清甜又滋補又壯陽,吃到滿頭大汗。之後再來半隻白切雞、炒沙溪河粉、一碟油麥菜,滿足極了。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