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9日
不出所料,民建聯連續5年舉辦的「香港年度漢字」評選,果然是個「貴」字勝出。民建聯的立委張國鈞表示,「貴」字在漢字裏,「是指古人敬拜孕育萬物的泥土,因此甲骨文的『貴』字,原本是由一雙手抓住泥土而構成,至金文時,將最下面的『土』寫成『貝』,強調土地的 『價值』,最後逐漸變成今天的『貴』字。」
港人之所以投票給「貴」這個字,自然說的是房價貴、租金貴和物價貴的故事了。且讓我也來說說1992年親身經歷過的故事。那個年代,大學畢業生的工作酬勞,和現在差不多,也是一萬元出頭,但我記得,那時在土瓜灣的茶餐廳,晚餐的一碟碟頭飯,一碗老火湯,再加一杯凍檸茶,盛惠14元。如今的午飯已經是四字頭,晚飯更高達五至六字頭。更別說房價租金漲了多少了。
2017年的香港年度漢字是「貴」,房價和食物比香港便宜的台灣,選出的年度漢字是「茫」,因為台灣民眾對民進黨政府的施政毫無方向的感覺,是茫茫然不知所措。
且來看看自1995起最先創辦「今年的漢字」的日本,該國民眾選出的2017年年度漢字是個「北」字。因為日本人想說的故事,主辦單位的「漢字能力檢定協會」表示,是去年5月在北海道發生了馬鈴薯短缺問題,令生產薯片的廠商停產;是7月份在北九州出現了破紀錄的豪雨,令超過50萬民眾需要撤離;當然最重要的是,來自北韓的導彈威脅,讓民眾極度不安。
「北」這個字,據左民安著的《細說漢字》(聯經出版公司)說,是個會意字,北的甲骨文是兩個人背靠背而坐,所以原意是背,亦即相背是北字的本義。「古時作戰,打敗了仗,向後逃跑總是以背對敵,所以『北』亦有『敗』的意思。」 日本選出「北」這個年度漢字,似乎在訴說着人類面對天災和人禍時,結果必然敗北的故事。也隱隱然訴說着,人人都不願為環保盡一分心力,國與國為了自身利益不能團結對付邪惡的勢力,最終會連人心也必然敗北的故事。
看到這幾個說出2017年故事的漢字,我想起的是一個「信」字,因為我最近看到一份學生名錄,大概有五六百個學生的名字,細看之下,名字中竟然是一個信字都沒有。
「信」這個字,在著名的瑞典漢學家林西莉著、李之義譯的《漢字的故事》(貓頭鷹出版社)中指出,信字是人和言組成,言的本義是「大笙」,因為它的甲骨文形象是一個口在吹着笙,逐漸演變成話語的意思。如今人言到底能不能組成一個信字,實在是讓人懷疑的,因為現代人看多了政客選前說一套選後做另一套的事情後,感覺到的都是政客的言而無信。更為不堪的是,政客對於媒體和有識之士的批評,從不當作一回事,從前說的人言可畏,都已變成耳邊風了。所以,如果要讓我選一個二十一世紀的代表漢字來訴說這些年的故事,我一定會選「信」字。
註:隔周二刊出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提防虛偽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