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9日
臨盆在即的Amy,發現雙手腕側邊位置痛得十分厲害。追問下,原來Amy每晚睡不着時會玩電話,再加上長期工作需要,重複使用手腕力,導致她的大拇指腱鞘發炎,出現手腕紅腫甚至大拇指及手腕發力有困難,經過確診後發現是「媽媽手」。為什麼未做媽媽就有「媽媽手」呢?
坊間俗稱的媽媽手是指「狹窄性腱鞘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1895年由一位瑞士的外科醫生提出。主要牽涉手腕外側的拇短伸肌及拇長展肌。經常過度及重複活動大拇指使肌腱與包裹肌腱的腱鞘摩擦,引起腱鞘增厚及炎症,進而導致滑動不順,引致狹窄性腱鞘炎。
媽媽手常見於每當手腕或拇指用力例如握拳、做like手勢、擰毛巾、過度或重複使用肌腱如經常打字、彈鋼琴、用鑊鏟等,手腕靠着大拇指的部位感到疼痛。另外,現代人經常玩手機也是常見成因之一,故又稱「Smartphone手」。剛生產完的媽媽,因為餵奶、擠奶和抱小孩需要反覆使用這組肌肉,令該處容易發炎,也因此有媽媽手的別稱。
治療方面,症狀發生初期,患者應避免增加患處負擔,讓患處得到足夠的休息。可冷敷約15分鐘,減輕疼痛及腫脹。如問題持續,應尋求醫療幫助。物理治療師可使用超音波治療促進軟組織癒合。電療或針灸可以減輕疼痛,放鬆周邊繃緊肌肉。待發炎情況緩減,疼痛減少後,應配合伸展運動與簡單的肌力訓練,防止問題再次發生。
為避免媽媽手,有以下小貼士:
1.伸展運動:將大拇指握在拳頭內,拳頭向小指方向下壓,直到手腕側感到些微繃緊。停在繃緊的位置20秒,休息5秒,重複10次。
2.抱小孩時避免拇指肌肉出力,不要以虎口托着孩子腋下的方式把他們抱起。
作者為註冊物理治療師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特首選委中醫歐卓榮 積極推廣穴位戒毒癮 |
上一篇: | 體外電療治心律毛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