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3日
雛鳥羽翼長成,展翅高飛,離開家園建築自己的鳥巢是大自然的定律。而為人父母見證子女成長,能獨立離開老家,建立自己的家園,亦是值得高興的。但俗語云:「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子女的離別,有多少父母是沒有半點憂心呢?
空巢症候群(Empty Nest Syndrome)是指,當子女羽翼長成離開家園,為人父母者在家中沒有孩子需要照顧的空虛失落等症狀。古語云:「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老來從子。」一般空巢症候群會在全職家庭主婦出現,即「空巢母親」。這是因為她們的主要職責是照顧孩子,在家庭以外就沒有其他事業可經營了。
其實,所有全職父母一般都較易出現空巢感覺。而那些性格上難於面對離別或改變的父母,對子女的離開亦會較容易有負面感受。另外,一些較年長的父母,很多時候也要面對更年期的困擾、退休時期的擔心或年老退化的症狀,這些都使他們更難面對與子女分別。當然,那些還未作好與子女別離心理準備的父母,也較易出現空巢症候群。
實現自己夢想
過去有研究發現若父母出現空巢症候群,有機會使他們出現抑鬱症、酗酒、身份危機及婚姻衝突情況,但最近亦有研究提出空巢有機會減少父母日常的工作量,從而減少家庭衝突,及帶來其他的好處。
為人父母都是想子女能健康開心地成長;子女離開老家是人生成長的必經階段。在面對空巢的同時,父母應積極鼓勵子女起飛,不要讓他們因離開老家而感到罪疚,窒礙他們的成長。子女可以離巢獨立生活,其實亦表示父母已盡了培育責任,子女們才有能力起飛。父母們只是在子女成長離家後改用較成人的方式與他們相處罷了。另一方面,父母亦應重新調節與伴侶在沒有子女阻礙時的相處方式啊。
那麼如何可讓空巢豐盛一點呢?在子女幼小時,筆者相信不少父母也曾幻想子女長大後的情況。其實,這種想法是應該的,因這可使父母們更容易過渡子女離巢的時刻。面對空巢,首先要盡早計劃。父母可及早與子女討論長大後的安排,減少對空巢時期的未知數。其次是要了解自己的伴侶,正所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與大家偕同到老的始終都是自己的終身伴侶。很多父母為了照顧子女而忽略夫婦之間關係的培養。子女離巢後,其實亦是夫妻間重拾浪漫私密的時候,兩夫妻可以一同外遊,增加彼此的了解。
除了伴侶之外,父母們自己也可列出一個夢想表。子女幼稚時,父母們勞心勞力撫養子女,會錯過很多自己想做的事,如學音樂的興趣、從拾事業的機會,或重回學校學習的時間等。子女長大後就能讓父母們有時間及能力一一實現自己的夢想,不用天天受子女日常安排的約束,相反地可用更多時間與子女分享自己的生活軼事。父母們切記不要在空巢時期作出太大的轉變,新的生活模式是需要時間去適應的。有困難時可向其他空巢父母傾訴,過來人的同理心能紓緩因面對空巢的負面感受,當然過來人的空巢生活模式亦可借作參考。
親子關係永恒
最後,子女成長離巢並不是讓他們獨自離去,父母對子女的準備打點也是十分重要的。子女初初離家在外定當面對很多困難,父母的提點或意見可幫助子女學習成長。父母要謹記子女們離家若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這即表示他們能獨立處理自己在外的事情,而子女能夠獨立成長亦應該是父母所欣慰的。另外,親子關係是永恒的,讓子女知道家中的大門一定會為他們隨時打開,就能增加彼此的歸屬感及安全感的。
當然,面對空巢是不會好受的,空巢父母有機會感覺到哀傷、孤獨、空虛,亦可能因生活無了意義而感到無用,有些亦會因與子女關係不和睦而感到罪疚。其實,出現這些負面感覺是正常的,如能正面面對這段哀傷時期例如適當的哭泣能令你順利過渡,但不要讓自己停留在這哀傷之中。若出現集中力困難、對生活失去興趣、經常疲倦、食慾不振、失眠等抑鬱症的症狀,便應向家庭醫生求診,有需要時給予藥物治療或輔導。
「家庭醫生,伴你同行。」家庭醫生所着重的是能為病者提供延續性醫療及預防性醫療。能陪伴自己的病人見證子女成長是值得高興的。但在同行路上,家庭醫生亦會適時為病人提供意見,為將來作準備,在困難時從旁作出協助,使病人能夠順利過渡人生不同的階段。
撰文:何家銘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