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0月27日

何家銘醫生 家庭醫學

器官捐贈延續愛

年近花甲的王先生患有高血壓,會定時到筆者的診所覆診。他因年輕時酗酒致有肝硬化,併發急性肝衰竭作了肝臟移植,並定期在大學醫院覆診肝臟情況。王先生的子女非常孝順,每次都陪伴他應診。今天王先生回來覆診高血壓的同時,因他的保險將要續保,希望筆者──他的家庭醫生為他作身體檢查,為日後撰寫醫療報告。筆者替王先生檢查腹部時,看見他換肝手術後的長長傷口,加上要更新他的病歷,便詢問他最近肝功能的情況。王先生說已於上月在大學醫院覆診,肝功能情況穩定。每次提起王先生肝臟移植的情況,他及他的子女總是滿懷感激。他們萬分感激捐贈者的無私,如果王先生當時沒有及時得到肝臟移植,性命便會危在旦夕,就不能享受現在的生活,與家人共享天倫。

筆者認識器官捐贈是在醫學院的時候,當時筆者還是醫學生,覺得人死後若能將遺體器官捐贈他人,延續生命也甚有意義。筆者便於當時立刻簽署器官捐贈卡,放在錢包內,好讓其他人知道我器官捐贈的意願。

筆者的器官捐贈卡一放便十數載。隨着資訊發展,表達器官捐贈意願,現時已可直接於衞生署「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登記,讓器官捐贈主任能更有效為捐贈者安排器官捐贈。「嘟一下.愛廣傳」是醫院管理局最近設計的一個登記器官捐贈專用QR Code。市民只要用手機簡單掃描「嘟一下」相關的QR Code,就可即時連結到衞生署「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的網上登記平台登記資料。捐贈者登記後,衞生署會致電核實資料,並會發電郵予捐贈者確認,便可加入捐贈行列。

提倡3S

雖然醫學科技發展迅速,但若不幸患有器官衰竭,只有器官移植才能讓病者回復正常生活。香港至今有2000名病人急需器官或組織移植,若他們得不到器官捐贈,就要長期依賴藥物或機器控制病情。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病者如未能及時得到器官移植,更有機會出現併發症,影響生命。

研究顯示每兩名香港人有一名願意死後捐出器官,奇怪的是,每100名香港成年人中,卻只有3名已於「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登記,所以香港政府於2016年4月成立了器官捐贈推廣委員會,推廣器官捐贈,讓大眾能積極登記為捐贈者,幫助有需要的人。委員會於2016年6月推行《器官捐贈推廣約章》,希望香港各社企團體能承諾推廣公眾教育,令市民明白器官捐贈的意義及重要性,並讓大眾知悉器官捐贈必須是自願及無償的。冀望簽署約章的社企團體,能夠鼓勵市民到衞生署「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登記,並告知其家人意願。再透過協助持續的宣傳工作,逐步在社會建立推崇器官捐贈的文化。現在約章已獲180個團體或企業簽署支持,而香港家庭醫學學院亦簽署了約章,鼎力支持推廣器官捐贈。

衞生署「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自2008年11月成立至今有22.5萬人登記,登記人數較願意捐贈器官人數大幅落後。我們實在要大力提倡登記器官捐贈。若要把器官捐贈訊息傳遍社會每個角落,就應提倡「器官捐贈3S」。第一個「S」是登記(Sign up)。大眾市民可於中央器官捐贈名冊登記器官捐贈的意願,就算捐贈者已經簽署器官捐贈卡,亦可於名冊登記。因為若捐贈者離去時,其器官捐贈卡未被及時發現,醫院管理局器官捐贈主任也能根據登記名冊知悉捐贈者意願而作安排。

告訴家人

登記後,「器官捐贈3S」的第二個「S」就至為重要,就是分享(Speak-Out)。登記了器官捐贈者,應該向家人及朋友分享意願。分享的重要之處是因捐贈者離世後是需要家人同意才可捐贈器官。其實,現在每兩名合資格捐出器官的死者,只有一名最後能成功捐出器官。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家屬反對。研究發現超過九成香港人表示,如得知家人死後捐贈器官的意願,便會同意達成其遺願。及早讓家人知道自己捐贈器官的意願,於自己離世時能遵從自己的遺願,便能減少為他們於自己離去傷心時添煩添亂啊!當然,除了親自分享外,在科技資訊媒體分享如臉書(Facebook)及推特(Twitter)等,應該能更加有效。

第三個「S」就是傳播(Spread-Out), 登記器官捐贈可鼓勵身邊家人及朋友支持器官捐贈,重燃病人的生命。

讓愛傳承

王先生的子女亦因為捐贈者的愛心, 登記了器官捐贈名冊,並將之廣傳家人及朋友。其實,人體可作器官移植的器官包括腎臟、肝臟、心臟、肺臟、眼角膜、骨骼及皮膚,所以,一個器官捐贈的決定可以拯救到7條生命。

筆者卻認為,一個器官捐贈的決定所拯救的生命可以是無限的。命運安排一位捐贈者的遺愛傳予有需要的人,而這份愛因而感染受贈者及其親人、朋友。當受贈人的親人朋友日後有機會將器官捐贈予其他人時,最初那位捐贈者的愛就能繼續傳承,永無休止。希望大家踴躍支持器官捐贈,延續大愛。

撰文:何家銘醫生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