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8日
我們作為父母,除了希望孩子能夠有好的學習成績外,還希望孩子有良好的品格和受人歡迎的性格。後者在現今經濟掛帥和個人主義的社會中,是以較難做得到。所以,有不少人提出要培養孩子有同理心:有了同理心,什麼事情都易辦。
何謂「同理心」?這是指關於發生了的事情,設身處地地用對方立場思考和體會,從而在自己的感覺和行為上有的改變。這也就是中國人傳統上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 同理心基本上是天生具有的,只是在長大了之後,慢慢消失了。在嬰兒期中,大家應該觀察過當一個嬰兒在大聲哭泣時,其他的孩子也會一起哭,這是基本的同理心表現。當孩子大一點,他會去安撫別人。例如見到同學哭泣,很多時候會主動親他和摸他的頭安慰。再大一點,這一類的安慰別人的情景,有些孩子會持續實行,但是有些人卻沒有了這種心態。所以,父母的角色便是避免孩子的同理心在不知不覺中被埋沒了。
父母可以從生活上開始:透過玩角色扮演去了解對方的感受。例如扮演家中其他人的角色,做媽媽的話,要照顧其他家庭成員和做菜。若扮演空中小姐,除了要有端莊的外表之外,還要去服侍他人,以及接受別人的不滿。
透過講故事去了解別人的感受。在故事的角色中,可以代入對方,了解他/她面對的問題、經歷和身邊人對他的感覺,就算並非主角,其他角色也有其特別的遭遇。
多參與義務工作。當中涉及服務其他人、 感受別人的困境、了解實際的環境限制等,這樣就能夠抵消現代豐富物質社會環境對同理心的不足之處。
父母作好榜樣,這就是中國人說的身教或以身作則,所以父母本人也應該是有同理心的人,才可獲得滿足感和心靈安慰。
如果希望孩子做一個有品格的人,不如由培養同理心開始。
作者為兒科專科醫生
隔周二刊登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