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1日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成功穿越高山後,偶爾或許會在低谷中迷路。雖然「渴望大團圓」,但低潮時於山之谷裏,卻會「腳下路程難以削短」(取自林奕匡一曲《高山低谷》),日子實在不容易過。
麗莎是我在診所裏遇過的病人。二十多歲的她,畢業後為人師表在區內小學任教。麗莎今次因失眠求診。細心問診後,我發現一切源於家中最近發生的事。
父親自小離世,麗莎與媽媽相依為命,母兼父職把她養育成材。麗莎一直希望於畢業後,好好照顧媽媽以報養育之恩。只可惜天意弄人,剛畢業不久,媽媽卻確診了胰臟癌。經3個月與癌魔搏鬥後,媽媽於兩星期前戰敗了……
麗莎要同時兼顧日常教務,放工後又要辦好媽媽的身後事,開始感到心力交瘁。疲累的感覺令她上班時容易顯得焦躁並難以集中精神。晚上回家後,一個家只剩她一個人。一個載滿回憶的家,欠缺了那愛心十足的「溫暖牌」靚湯;欠缺了她最愛吃的「豉汁蒸烏頭」。躺在熟悉的床上,卻整晚輾轉反側難以入睡。難得入睡了,卻又會夢見媽媽的模樣。夢中的媽媽永遠都掛着那慈祥的微笑,麗莎很想捉緊那再也捉不到的手說:「對不起,我沒好好報答你的愛,我很想念你……」每夜,她從夢囈和淚水中驚醒來了。
平常的麗莎其實是個自尊心很重的人。總堅持「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不習慣求助,更不習慣與人分享內心感受。奈何睡不好的問題影響工作,最終來到這裏求助。
「失去」之痛
從醫學的角度,麗莎正經歷失去親人的悲痛(Grief)和新生活的適應障礙(Adjustment Disorder)。其實這種反應很常見,老幼皆可發生。
「變幻才是永恒」──生活中其實充滿着轉變。但當遇上一些超越了個人心理及生理上能承受的突變時(如面對喪失至親、頑疾、離異、失業等等的挫折),當中的精神壓力可使身體裏的壓力荷爾蒙失調,引致一系列的生理(如心悸、血壓升高、消化不良、身體對痛楚反應增強等等)、心理(如情緒低落、焦慮、失去動力及興趣、感到無助、無法承受)及行為上的影響(如自責、難集中精神、脾氣暴躁、失眠等等)。
適應障礙的各種反應通常會於突發事件的3個月內開始出現,而當患者漸漸開始適應生活上的突變後(通常於6個月內),大多數人的情緒和生理上的反應也能緩緩地自行平復。儘管如此,如患者的身、心症狀嚴重,例如過分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交,或者久久情緒未能改善或變差,甚至有「紅旗症狀」(即可潛藏非常嚴重病症的高危症狀)如幻覺、自毁念頭,也應該盡早求診讓醫生作評估,看看有否需要作進一步的處理(輔導、藥物治療、身體檢查、轉介等等)。切忌「鑽牛角尖」,須立刻求助。
遺失核心價值
從麗莎的經歷,我也突然記起先前看的一齣動畫,《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它曾令我有所領悟。戲裏的小主角因生活上的大轉變,與朋友圈從此分開兩地。在適應期間,主角腦裏的「憂愁」把舊有的「核心價值」(Core Values)從「系統」排斥並繼而失掉了。整個人的價值觀、固有信念、人際關係及對親人的信任也因此全崩潰了。「快樂」嘗試找回遺失了的「人生目標」,但於腦海裏迷了路,引發心裏有段時期感覺情緒低落和麻木,人也鑽了入腦裏的「回憶死胡同」。但在人生的低谷走出來後,小主角從經歷中脫離了過去,人也成長了免得誤入歧途,腦裏也換上了簇新的核心價值,也就是新的價值觀。而生活中的定位、朋友關係、家庭觀念也因閱歷而蛻變並強化了。
看過這齣戲後,我沒有落淚,但有同感。我的人生也曾經歷過一些巨變,人也因此改變了。一番痛苦掙扎之後,從回憶的碎片中經歷了「死而復生」(Death & Rebirth),創造了新的自己再重新振作向前走。我也不知這些轉變是好是壞,但既然轉變已出現了,人總需學懂以不同的觀點處事,也需以新的方法生活。我曾聽過一句"Falling down is part of life, getting back up is living."(跌倒是生活的一部分,站起來是生命的延續),希望大家也能從中領略意義。
藉此希望大家能夠懂得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因為一切也是種緣分,得來不易。也希望生活在這充滿壓力和怒氣社會中的各位不用害羞,常與可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以及多給予身邊人關心及面對逆境的支持和鼓勵。西方的諺語「與人分憂,困苦減半」(源於法語的"Chagrin partagé,chagrin diminué.",即英語的"a problemshared is a roblem halved")正是這個意思。
想知更多,可參考以下網址:
香港心理衞生會 http://www.mhfa.org.hk
友心情電台 http://www.radioicare.org
撒瑪利亞會http:// www.samaritans.org.hk
撰文:譚仲豪醫生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防治糖尿病 |
上一篇: | 「天行造境.林天行彩墨畫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