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月29日

鄧小宇 戲上心頭

欽差大臣 虛張聲勢

俄國作家果戈里(Gogol)的諷刺喜劇《欽差大臣》好像和中國特別有緣分,一早已譯成中文,聽聞解放前全國各地不少職業和業餘劇團均演過此劇,我父母也津津樂道他們念中學時學校劇社都有排這部《欽差大臣》,以我所知,也不止一次改編拍成電影。

該劇內容大約是講,以市長為首的一班地方官員,聽聞中央派了個「欽差大臣」出訪,竟誤將一名流浪漢當成是微服出巡的高官,待他如上賓,對他阿諛奉承,而高官當然是另有其人。劇本用嘻笑怒罵的方式諷刺官僚貪腐無能,訊息清晰直接明顯,觀眾毋須多作思考也必能悉數接收,是一個很討好的劇本。場刊資料顯示,它是在1836年首演,諷刺時弊的主題或許永恒,放諸四海皆準,但差不多二百年前的喜劇形式,現代人受落嗎?

小丑式演鬧劇

今次中英劇團將原來的中文譯名改為《戇大人》重排此經典劇,並沒有提供到答案,因為他們將之大幅度改編成音樂鬧劇,除了基本劇情線,很多對白(歌詞)、笑位都已更新、重寫,時代背景也換到去一個模糊的時空,我看了半場,劇中竟沒有任何一個演員或一段戲能令我發笑,當然問題很可能是出自我本身,很可能我先天性根本不喜歡這類滑稽胡鬧劇種,即使中英排演得如何出色我也不過電。

我是在中場休息時離席,其中一個原因正是眾演員努力搞笑而我又完全笑唔出,那種尷尬令到我混身不舒服,況且既然明知不合自己口味,又何必浪費時間?不過即使看了半場,從劇院內疏落的笑聲來看(我已寫過香港觀眾觀劇時對發笑從不吝嗇,什麼都可以笑餐飽),我想今次中英採用以動作行先的鬧劇模式,漫畫卡通化的演繹走對了路線嗎?此類小丑式的演出多少令我聯想起以前荷里活羅路哈地那些電影,最後去到五六十年代的謝利路易幾已絕種,近年英國那個Mr Bean的搞笑雖屬無聲,其實笑位來自他衰格、好mean的性格多過笑他的肢體動作。中英忽然回歸到這幾近失傳的表演形式,精神可嘉,但問題是,無論怎樣努力,台上來個小丑大滙演真是很難挑起現時觀眾亢奮情緒,就看網絡上的各種惡搞,已完全是另一門路,像100毛的毛記電視,他們的搞笑位都悉心放在師承周星馳的冷幽默和語言偽術,和中英眾演員那些張牙無爪,亂碰硬撞,如扯線人偶般的動作表情確是大相徑庭。

缺乏討喜角色

即使將搞笑都押在視覺上,對白不事必要風趣幽默,但總也要具些亮點和soundbite,我看的上半場只見演員不斷誇大表情和聲線去包裝不精警缺神采的對白,不過是虛張聲勢。我其實並不介意電影和話劇有粗鄙露骨的對白和動作,但我不明白《戇大人》為何要如此刻意去粗鄙,起碼就不覺得有「劇情需要」,像市長夫人見到那個身份誤調的冒牌大臣時竟當着眾人仰臥地上張開雙腿,又說什麼「先要洗乾淨」,確實是過了火位,太hard sell,有時過分超離現實、常理,會令到觀眾不如何反應。

此劇另一個致命傷我想是劇中沒有一個令人喜愛的角色;反派、奸角,特別在喜劇,也可以討人喜歡,尤其是此劇眾反面人物皆非大奸大惡,反而近似丑角,而當中居然連一個可愛趣致的丑角也交不出!或許原因是創作團隊太着意借古諷今,處處提醒觀眾記緊要把劇中模糊的時空和現時的香港對號入座,這一來所有官員角色一旦演繹得likable就自打嘴巴等於趕客了,而剩下幾個正面人物(像被誤認為大臣的男主角和市長的女兒等人)又不爭氣,缺乏鮮明形象和氣場令人留下印象,一部劇沒有令人喜愛或認同的角色其實也是在趕客吧。

或許令我離場最大原因是,我有很強烈感覺這次《戇大人》的借古諷今有太多計算想去討好對現時政治環境失望的觀眾,其實我正是這類觀眾之一,但看此劇時我總是覺得好像有人投其所好:特意在你面前講些認為你會啱聽的說話,將你的不滿擺上枱,如果仿照此劇對白般露骨,就是等同幫你自瀆。於是明知不好意思辜負了主人家的贈券,請恕我真的看不下去。

撰文 : 鄧小宇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