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5日
一提到整形外科,大部分人首先會想到是一門追求美貌和塑造身形的專科。其實整形外科不僅如此,除了為人熟悉的美容(Cosmetic Surgery)外,亦包括重建手術(Reconstructive Surgery),前者多為改善儀容,後者則為因疾病或身體缺損修復功能或外觀。藉着分享從醫多年來經歷的點滴,揭開這門專科的面紗。
為何會當上整形外科專科醫生?回想初時醫科畢業選擇專攻外科之時,好動的我被這門專科深深吸引着──範疇既廣泛又多元化,不論任何年齡,由嬰兒至長者皆有需要;不論任何身體部分,由頭部至雙足亦會涉及──因而投身這一科,這個決定從此令我的人生不一樣。
修復外貌心靈創傷
當正式執業之際,接觸到因種種原因而需要接受重建手術的患者,如先天性缺陷如兔唇裂顎的小孩、燒傷的少年,或是切除腫瘤後癌症病人等等,令我對這個專科有更全面、更立體的認識。作為整形外科專科醫生不單要醫治他們身上的傷勢,更要關顧他們心靈上的創傷,協助病人建立信心,給予他們及其家人支持與安慰。多年來箇中體驗有喜有悲,我惋惜看到有患者因為小小意外影響其一生,但亦喜見病人能夠康復重投社會,感受甚深。
至於美容外科方面,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亦不只局限於年輕女士。求診者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年齡及性別,他們的需求各異,希望令自己外形變得更好、力臻完美。
大多求診者的身體健全,與因其他疾病或缺陷而需接受整形手術的求診者不盡相同,進行這些醫療程序時更要格外小心。身為整形外科醫生要肩負起責任,不能只顧滿足求診者的要求,而是需要給予專業的醫學意見,讓他們作出選擇及決定。對於每一個進來求診的人士,我會先讓他們說出內心最希望能改變的地方。確定他們的意願及經過仔細檢查後,會衡量他們的情況是否存在及手術是否可行,才向他們詳細解釋相關的醫療程序和涉及的風險。
遇上部分求診者不可能達到的要求, 我有時也會擔任家長的角色,闡述不能進行手術的原因,勸導/游說求診者三思而行。畢竟整形手術並非變魔術,不可以脫離現實及一蹴而就,必須視乎求診者的身體狀況而定,加上手術有既定風險及需要有一定時間的復元期。
觀念保守規管局限
基於人對美麗的追求不變,對美容服務早已需求甚殷。而早於五十年代香港已有相關服務,行業發展至今,坊間各式各樣的美容中心、醫療機構林立,醫學技術亦由傳統整形方法,到現時相當普及的微創整形及注射美容等出現。隨着近年亞洲鄰近地區整形風氣盛行,手術地點的選擇亦已不只限於香港,求診者可選擇赴內地、台灣、韓國及日本等地。
對於其他亞洲各地近年整容行業的蓬勃發展,有指香港的整形外科被比下去。當中原因與香港人對整形的接受程度有密切關係,香港社會對「整容」的觀念較為保守苛刻,對整容人士亦不大包容。大多數整容人士的要求既高又敏感,整容後絕對秘而不宣,抗拒承認之外,亦很少與別人分享資訊。他們希望手術後能改變容貌但又不易被旁人察覺,偏好創傷性低、復元時間快的美容手術或治療方法,有些求診者會希望於短時間的假期內,要求「變靚」之餘亦盼望「無痕」。故此他們傾向選擇有即時效果的微創治療。反之鄰近地區的人士接受整容相對程度較高,例如在韓國整容較為普遍,平均10個成人中約有7人曾整容,亦較願意作公開坦誠討論。
另外,現時香港整形外科專科醫生只有約60人,人手不足之外,亦缺乏資源培訓人才,容易令手術出現問題,影響求診者的信心。
與此同時,香港整形外科醫生數目及個案與台灣及韓國整形外科行業比較,規模相應較小。加上在現行醫療規管下,申請海外醫生來港進行醫療程序的手續十分繁複,並難以找到專業責任保險承保手術,因此邀請海外專家來港與本地醫生作臨床指導困難重重,局限了香港整形外科專科的發展。
香港位於亞洲中心要塞,區域樞紐地位無可置疑,資訊自由流通,可靠的醫療資料隨時可得。香港除了有不少出色而專業水平高的專科醫生外,香港的醫療隊伍優秀的工作態度、拚搏精神與效率是支持香港醫療的重要元素,加上本地及鄰近亞洲地區求診者對於整形外科服務的需求龐大。憑藉此等優越的條件,香港整形外科專科必定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因此我希望能貢獻力量,令本地香港整形外科專科服務進一步發展。
養和醫院作為本地私營醫療服務的翹楚,除了不斷完善專科服務及推動香港醫療發展外;更一直肩負醫學教育的重要使命,多年來為推動本地醫學教研水平不遺餘力。這正正與我的理念不謀而合,促使我加入其行列為培訓本地整形外科人才出一分力,促進整形外科業界間的合作交流,共同發揮力量,以提高本地醫療技術水平,打造香港成為區內有規模、具代表性的整形外科培訓基地,以至區域性的整形外科中心。
撰文:馬芳蔭醫生
養和醫院整形外科中心主任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