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0月8日

馬梓皓 寰宇遊蹤

薩拉熱窩看和平

多年來活在漫天烽火裏,東歐成了中東和非洲難民拚死也要到達的夢想之地。只有逃到東歐,他們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或落地生根,或繼續流亡到西歐。單是2014年,就有超過80萬中東和非洲的難民冒死穿過地中海,來到歐洲避難,而其中五分一都是來自敍利亞。為了一餐溫飽或一夜好眠,他們不斷往東歐逃,夢想有天一覺醒來,遠離炮火。而其實就在20年前,他們今天無比嚮往的東歐同樣活在水深火熱中。

哪怕戰火已是上世紀末的事,20年後的今天走在薩拉熱窩的街頭,還是感到蒼涼。或許,是因為當年戰爭的痕跡,到了今天還是隨處可見吧?從巴士站走到旅館那短短二十多分鐘的路程,幾乎路過的每棟建築物,牆上仍布滿大大小小的子彈孔;走不到幾分鐘,就又會看到被荒廢多時的爛屋。旅館的老闆說:「那些屋主早在戰事發生不久就逃出國,逃不了的,大概已成了內戰時狙擊手的槍下亡魂了!」

就在旅客最集中的舊城區,波斯尼亞人在那裏設立了一個叫Gallery 11/07/95的紀念館。紀念館雖然不大,卻記載着一段慘痛而又沉重的歷史──就在1995年的7月11日,波斯尼亞東部小鎮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發生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塞爾維亞人在短短3日內瘋狂宰殺了斯雷布雷尼察八千多名手無寸鐵的平民。

未尋回骸骨

紀念館的導賞員播放了一套記錄了當時人們如何在狙擊手槍下生活的紀錄片後,便開始帶我們穿梭於照片中,邊走邊把當年的慘況娓娓道來。1991年,南斯拉夫分裂,波斯尼亞宣布獨立,此舉旋即引來斯拉夫民族老大塞爾維亞的不滿,決定發兵波斯尼亞,並發動了人類近代史上其中一次最殘酷的種族清洗,幾年下來,屠殺了波國近20萬人。

「其實早在1993年,聯合國已經在介入。」內戰時還是個中學生、臉上帶點滄桑的導賞員繼續說:「那時他們早已宣布小鎮斯雷布雷尼察為安全地帶,並派駐維和部隊來維持治安。但殺得性起的塞爾維亞軍隊當然少理!」結果,塞軍終於在1995年攻陷斯雷布雷尼察,並大舉殺入安全區,活捉了八千多名「被認為」適齡當兵的男丁(當中包括大量十二三歲的小孩和年過60的老人),並把他們一車車地載到附近學校的操場槍殺並亂葬,這樣一殺,就殺了足足兩天。時至今日,仍有大量骸骨長埋地下,發掘工作仍在進行中。館內一幀幀的人像照就是那些至今還未被尋回屍骸、仍被視作失蹤的死難者。

而究竟聯合國在那個兵臨城下的時候做了什麼?導賞員無奈地說:「就是草草帶上2500名婦孺,便拉下安全區的大閘,大舉撤退。」而留下的一大批手無寸鐵的村民就任由塞軍強姦、屠殺。事隔多年,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亦曾公開承認,當年聯合國的逃走,絕對有錯。

此時有遊人忽然問道,波斯尼亞人怎看待當年的聯合國?導賞員眉頭一皺說:「我寧願聯合國老早就不插手,起碼讓我們有戰死犧牲的心理準備,又或者一早撤走老弱傷殘。由93到95年,前後兩年時間,塞軍瘋狂進攻,難道聯合國猜不到塞軍會屠城?我不相信!塞軍入城時,為什麼就這樣一走了之?」而就在展覽的出口處,最後的那塊展板,就大剌剌地印着愛爾蘭思想家Edmond Burke的一句:「All that is necessary for the triumph of evil is that good men do nothing.」(壞人當道,只因好人䄂手旁觀。)

而20年後的今日,聯合國在處理難民的問題上依舊一籌莫展。中英美俄等常任理事國間的角力,小國毫無話語權,即使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難民溺斃在地中海,被水炮、催淚彈攻擊,聯合國仍只能一味地「譴責」和「促請」。

希望在隧道

薩拉熱窩本身已經活脫脫是個戰爭博物館。離市中心十多公里的民航機場附近,就有條被喚作「希望」的地底隧道(Tunnel of Hope),記錄難民苦難勇氣。

在那長達4年的圍城歲月裏,因為被塞爾維亞軍的苦苦包圍,薩拉熱窩可說是完全與世隔絕,連外界的救緩物資也運不進城。在斷水、斷電、斷糧的嚴峻情況下,波斯尼亞人決定自行挖掘地底隧道,希望能藉此避過塞爾維亞無情的狙擊手,突破防線,順利與外界接觸。

由於物質匱乏,加上不能驚動敵軍,整個挖掘過程可謂非常艱險。因為時間緊迫,還沒來得及仔細規劃,他們就已經靠着家裏的鐵鏟或徒手,24小時不斷輪替挖掘。結果在沒有足夠工具的情況下,他們終於成功打通地道。地下隧道全長800米,僅1.6米高,大部分都只是靠木材作支撐;而為了掩人耳目,在出入口的兩端均連接着民居。為了生存,為了家人,他們就開始了每天背着三四十公斤的物質、躬着身子慢慢遊走隧道、偷運物資的非人生活,而每走一次,便至少要走上兩小時。

這條希望隧道今天已變成博物館,除了可看到當年挖掘隧道的文物外,小部分的隧道亦已開放予遊客參觀。雖然路程只得短短20米,我身材不算高,但低着頭走進去,加上燈光不足,走一會便已想離開。可想而知,波斯尼亞人當年在這隧道裏背着幾十公斤的救命物資遊走是多麼艱辛。

撰文、攝影:馬梓皓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