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5月15日

雷震寰 建築思話

老有所居在香港

根據政府统計處資料顯示,2014年(年中)本港人口是725.04萬人,65歲以上人口為106.36萬人,即佔比重14.7%;10年後,2024年(年中)人口是783.32萬人,65歲以上為166.81萬,即佔21.3%。2014至2024年間人口總增長為58.28萬人,而65歲以上人口則增長60.46萬人;換句話說,未來十年所有人口增長都是長者,而這個趨勢還會繼續下去。

所謂「老有所依」,以目前社會環境來說,並不容易做到。除了富人可以生活無憂,最貧困的老人可倚靠政府福利過活外,香港絕大部分家庭都只能靠自己養老。在年輕時除了每年交稅給政府外,便需要留些積蓄養老,因為到了年老力衰,可享受的政府福利很有限,退休後生活主要仍然是「靠自己」。

過去年代的一些想法好像「養兒防老」等,在現代香港來說,有些不切實際,部分中產家庭的長者,甚至還要幫補年輕兒女的生活,如結婚、置業,甚或創業等等。年老時可依靠兒女,或可以得到政府在生活上的照顧,對一般中產家庭來說只可幢幜,未許期待。

退休後在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食與住相對比較重要,尤其是「住」這一環在地價高昂的香港,尤其需要政府扶持,如要問「老有所依」,不如問「老有所居」。

資助長者居室安全化

住房素來是重要民生議題,老人住房所涉及的各方面尤其複雜。先談居住環境,從60多歲至80多歲,人的身體退化漸趨明顯,活動能力減退,行動遲鈍,甚至行動困難和易生意外,所以長者居所首重安全和舒適,門戶走廊浴室需要扶手,寬度要足夠輪椅通過,儲物櫃不宜太高,避免堅硬滑溜地面,門鎖採用手柄,避免浴缸,採用花灑,室內外要有足夠照明,確保安全;最好能安装意外和急救通知系統,以策萬全。

以前一直居住的地方,在年紀老去後有可能變成陷阱處處,有需要把居所酌量改造和增加一些安全設備,因為對長者來說,留在家裏的時間最長,而一次意外可能會引致健康全面退化,不可不防。

如果政府能資助老人居所安全化,即可減少很多家居意外的發生,除了使老人能更安全健康地生活之外,也能減省了不少醫療費用,何樂而不為呢!

護理方面,在香港,一般退休年齡是60至65歲之間,身體狀況仍佳,但從70歲踏入80歲之後,生活起居便逐漸需要他人照顧,最後甚至需要長期護理。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不但影響到長者本身,亦同時影響到其家人,須要處理好。

原地安老須政策配合

現在常掛在人們口中的是「原地安老」(ageing in place)的構思,因為老人的適應性差,較難接受生活環境和社群的巨大變動,因此應盡量讓他們在習慣了的居所和社群中生活,避免遷移到全新的地方,離開數十年的社群。如果居所能安全化,更能適合長者在此養老,如有成長兒女同住,或能僱用傭人照料,便能原地安居,直到有需要遷入護理院,由專業人士照顧。

至於能否每個社區都設有安老護理院,則有賴政府安老政策的規劃制訂和落實,現在情況着來並不理想。香港房屋協會試圖更進一步,嘗試把安老護理院設在長者屋邨內,使他們能真正「原地安老」;又或在一些住宅樓中設有長者住房,方便兩代家庭互相照顧,成效可供參考。

最後,在經濟方面,退休之後的衣食住行,住房開支亦屬最大,除了公共房屋住戶之外,一般長者到達退休年齡時,都是租住房子或在自置物業居住,因此,難免直接受到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

除了租金之外,自置物業仍然有不少負擔,像管理費、水、電、垃圾費、差餉及地租等等,而且房子老化後,檢查維修費用也不輕,在沒有入息或不幸染病,而儲蓄有限下,長者生活便會顯得愈來愈吃力。目前只能靠強積金和小許政府老年津貼並未能真正保障長者的需要,有待建立更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

作者為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本文章只代表個人意見,不代表學會立場。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