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9月29日

劉健宇

對接國家氫能政策推動雙碳目標

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要科學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促進水風光氫天然氣等多能互補發展」,並計劃我國於2060年達到「碳中和」,並於2030年前「碳達峰」(即「雙碳」目標);香港特區政府亦提出於2050年實現「碳中和策略」。達致「雙碳」必須從根本改變我國的能源供應結構;現時煤電仍是內地電力供應的主要來源,而燃煤電廠、鋼鐵、水泥則屬我國排碳量最大的三個行業。實現能源清潔,「氫能」將是極為重要的替代原料。香港實應對接國家氫能政策,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於2022年聯合公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提出氫能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階段目標以及重要措施等;2023年,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公布《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這除了是國家層面首個氫能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亦構建了氫能製、儲、輸、用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涵蓋基礎與安全、氫製備、氫儲存和輸運、氫加註、氫能應用五個子體系。

目前,我國發布涉及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的各類政策文件累計511個,其中國家層面的有88個,可謂舉國上下均積極參與。

氫能產業鏈上游為製氫,中游為氫儲運、加氫站,下游則為多元化的應用場景,包括交通業、工業、發電以及建築領域。製氫方面,主要方式包括化石燃料製氫、工業副產製氫和電解水製氫等三類,而以最後一種被稱為「綠氫」,因為這是利用可再生能源進行電解水製氫,是當前眾多製氫方案中碳排放最低的技術。儲能和運輸方面,高壓氣態儲氫和低溫液態儲氫已經規模化運用並進入商業應用階段,有機液態儲氫和固體材料儲氫則處於技術研發階段;氫氣運輸則採用長管拖車進行氣態運輸。

作為氫能產業普及的節點,加氫站是最為重要的基礎設施。現時我國已成為全球擁有最多加氫站的國家,共有加氫站385座(截至2023年6月底),當中又以廣東省最多。根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到2060年工業領域和交通領域氫氣使用量佔比將分別達到60%和31%。

建立大灣區「氫谷」基地

國際能源署早前預估,2050年全球氫氣供應量可達每年5.3億噸,氫能及其衍生燃料有望減少全球碳排量的6%。氫能作為新興能源,亦是全球大國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的重要替代措施。自俄烏衝突後,歐洲等國(特別是德國)便計劃大幅減少對俄羅斯石油、天然氣進口;近日,德國政府通過新版《國家氫能戰略》,計劃大幅提升國內電解氫能力,到2030年將國內電解氫能力的目標提高一倍,並建立高效的氫能基礎設施,計劃在2027/2028年前改造和新建超過1800公里的氫氣管道。

美國亦於近日公布《美國國家清潔氫能戰略及路線圖》,涉及加速生產、加工、輸送、儲存和使用潔淨氫能的整體框架,包括三個關鍵戰略,包括:(1)聚焦氫能的戰略性,並用於效益最高的工業部門、重型運輸和長期儲能等;(2)鼓勵私人投資和發展氫能供應鏈;(3)聚焦大規模清潔氫能的生產和就近使用。另外,作為全球第二大煤炭出口國的澳洲,亦於2019年公布《國家氫能戰略》,提出57項具體行動建議,並將氫能列為國內5大優先低碳排技術之一,旨在促進經濟多元化。

由上可見,不同國家正積極拓展氫能應用,當中亦包括推動氫能研發,例如歐盟便推出「潔淨氫能夥伴關係」,並於歐洲建立20處「氫谷」(hydrogen valley),以推動氫能發展。回到中國,廣東省早前公布《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東所能」,措施包括建設佛山南海仙湖氫谷、佛山高明等氫燃料電池產業園等;香港科技大學早前亦公布全球最耐久的氫燃料電池發明,科大能源研究院院長邵敏華教授受訪時表示香港企業應與內地南海合作,透過距離香港200至300里外的南海遠海地帶的風電場電解成氫氣,然後運回香港,香港藉此可成為氫氣交易的一個中心節點。

大灣區「氫谷」的建立需要粵港兩地的合作。港府早於2021年公布多個新能源運輸技術的政策方向和未來目標,行政長官亦於《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在2023年試行氫燃料電池雙層巴士及重型車,並在2025年制定陸上運輸使用氫能的長遠策略。

為配合氫燃料發展趨勢,就本地應用及配套建設做好準備,環境及生態局成立並領導一個氫能源跨部門工作小組,審視有意在本地開展氫燃料技術試驗項目的申請。

截至2023年3月,上述小組已原則上同意首批三個氫燃料試驗項目的申請,其中包括兩個由城巴提交的申請,以試驗在公司廠房設置加氫設施及試驗一輛氫燃料電池雙層巴士。發展新能源交通雖是落實減排目標的重要一環,但氫能的應用遠不止於交通工具。另一個「氫燃料試驗項目」,即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的「煤氣管網抽取氫氣系統」系統,便提出以該公司貫通全港的地下管道網絡,便可在用戶安裝抽氫裝置後使用安全且高效的氫能,對香港的氫能有戰略性的意義。未來,港府應制定氫能普及路線圖,令香港轉型為新興能源城市。

本文是長遠創新科技發展倡議.之二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