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3日
為了提振樓市、挽救經濟,內地各大小城市相繼鬆綁限制購房政策,甚至推出「賣舊換新」、現金補貼等招數,鼓勵民眾入市買樓,最新例子是四大城市之一的廣州也宣布撤銷該市半數區域「限購令」。從「房住不炒」到「因城施策」,中央一聲令下,地方政府相當靈活,立即轉身適應市場變化。在「一國兩制」下享有更高自由度的特區政府,相對理應更能迅速地調整政策,可是卻往往顯得猶豫不決「慢半拍」,恐怕不利於跟上國家發展大局。
自從七月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未再提「房住不炒」,改為強調「適應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內地城市相繼「減辣」,例如包括「北上廣深」在內的七十多個城市已由「認房又認貸」改為實施「認房不認貸」,意思是市民即使曾經貸款買樓,只要目前手上無樓,便視為首次置業,可享最低兩成首付比率及優惠利率。
另外,逾三十個城市已對「限購令」鬆綁,包括廣州、天津、杭州、武漢、鄭州等一二線城市,意味全國居民都可隨意在該些城市「非限購區域」買樓,不再受戶籍限制。更甚者,南京市取消限購之餘,還向購買一手新樓人士提供最高百分之一點五現金補貼。山東省淄博市便創新地推出「賣舊換新」政策,引入平台公司為賣樓人士「包底」,讓他們放膽「換新樓」。暫時看來這些招數取得一定成效,上星期,一手及二手房屋交投分別按月增加百分之十及十二,樓市初步呈現喘穩回暖跡象。
內地和香港樓市固然不可簡單地相提並論,但兩者其實面對不少共同問題,包括經濟放緩、需求疲弱、人口減少、美國加息、美元升值等不利形勢。根據本港中原指數,樓價已從歷史高位回落百分之十七,觀乎最新成交個案,不少地區及屋苑的樓價下跌幅度已達兩成至三成;有些七八年前買入的物業,現在紛紛蝕讓拋售。
滙豐環球研究剛發表報告,形容地產市道即將進入嚴冬,既不再預測樓市復甦並看跌,更承認之前太樂觀。面對本港樓價顯著下滑,不少學者及業界人士均指俗稱「辣招」的樓市需求管控措施已不合時宜,呼籲當局全面撤辣或至少大幅減辣。惟港府未見正面回應,例如房屋局局長何永賢上月強調,樓價相對於市民負擔能力仍屬較高,調整樓市措施必須小心考慮。特首李家超日前被問及「減辣」時,則似乎放軟口風,稱收到很多相關意見,將細心研究,在下月宣讀《施政報告》時公布有哪些意見獲得採納。
住屋問題屬本港社會長久之痛,特別是自二〇〇三年起,樓價「牛」足十幾年,長時間脫離普羅大眾的負擔能力,造成社會深層次矛盾。因此,港府近年銳意遏抑樓價,現在整體樓價自高位回落約兩成,對於社會長遠健康發展未嘗不是好事。問題在於,一旦跌勢形成,疊加諸多不利因素,樓市未必可隨時受控止瀉。
萬一樓價愈插愈深,跌幅擴大至三四成,肯定加劇「負財富效應」,並導致負資產個案急增,動搖信心,也影響金融穩定,甚或拖累國家經濟大局。說到底,樓價過高或急跌皆不符合香港利益,特區政府作為最大地主,有責任穩定樓價,令經濟增長之火不滅,市民收入提升,感覺有希望、有將來。
李家超去年上任前揚言「每日解決一個問題」,現屆政府運作至今一年三個月,社會較前安靜,縱使以十萬計港人移居海外,當局落力地引進專才,惟在穩定樓市、提振股市、刺激消費、社會復和等方面似是有心無力。譬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年二月發表《財政預算案》時,宣布將會重推「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俗稱投資移民計劃),被視為可替香港經濟引入「活水」;可是超過半年後的今日,該計劃尚未見蹤影。
港府上周大事宣布啟動「香港夜繽紛」,深圳市政府隨即推出二十一項促進港人北上當地消費的措施。姑勿論深圳是否「瞄準香港搶客」,但其出手勝在夠快夠準。反觀本港在「一國兩制」下,理應享有「高度自治」靈活性,很多政策卻似「慢半拍」。或許深圳沒有一年一度宣讀《施政報告》慣例,故毋須「擇吉日」便可「放大招」。遲到好過無到,但願多等一個月,特首發表其千錘百煉施政大計,為仍帶點沉鬱的香港增添活潑生機。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黑客香港自由行 政府應防第三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