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9月16日

劉健宇

對接國家人工智能戰略3建議

國家主席習近平認為,「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近日,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創研庫」公布《生成式AI時代下的就業與挑戰》研究報告,促請政府盡快就人工智能發展公布更進取的措施。香港作為中國其中一個省級行政區及司法管轄區,應把握自身交通中外的優勢及對接國家人工智能戰略的責任,推出人工智能的治理框架,並協助本地人才獲得相應培訓。

港創科藍圖對AI重視不足

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提到「智能」、「智慧」的表述多達57處,表明在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階段中,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訊息技術,將成為我國「十四五」期間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技術保障和核心驅動力之一。《人工智能法》草案更已列入國務院2023年立法工作計劃,可見人工智能已是國家戰略的核心。

為了應對今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國家網信辦於2023年7月正式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並適用於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向中國境內公眾提供生成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的服務。截至2023年8月,兩批共151個算法列於「深度合成服務算法名單」之中,百度的「文心一言」、科大訊飛的「訊飛星火」等大模型產品已完成備案陸續上線。

在地方層面,不少行政區亦公布了當地促進人工智能發展的方針。深圳早於2022年推出我國首部人工智能產業專項立法《人工智能產業促進條例》,當中不但提出創新產品准入制度,並設立「人工智能倫理委員會」,以制定人工智能倫理安全規範。北京直轄市亦推出了《促進通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2023-2025年)》徵求意見稿,計劃出台21項措施,包括「加強算力資源統籌供給能力」、「建設統一的多雲算力調度平台」、「歸集高質量基礎訓練數據集」等。反觀港府於2022年公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人工智能只是眾多項目之一,重視程度並不足夠。

參考新加坡推出治理框架

另一邊廂,新加坡作為另一個積極監管、促進科技發展的普通法區,早於2019年便推出為期11年的《國家人工智能戰略》,計劃在2030年成為人工智能廣泛應用的智慧國家,實現經濟與產業轉型,並成為全球人工智能部署與解決方案創新的領跑者。當地法定機構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和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PDPC)亦於2019年推出人工智能監管模式框架(Model AI Governance Framework),2022年更出台全球首個人工智能治理測試框架和工具箱「AI Verify」。

「AI Verify」是全球首個人工智能驗證系統,根據安全、可靠和透明等11個指標為個別人工智能系統「打分」。新加坡亦成立人工智能驗證基金會(AI Verify Foundation),會員包括Aicadium、谷歌、IBM、微軟、紅帽和Salesforce等。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受訪時表示,該國政府已於社區服務、關卡把控、詐騙探測等方面廣泛應用人工智能,並塑造人工智能成為民眾受惠的公共產品(Public Good)。

培訓與扶助企業刻不容緩

此外,新加坡資媒局亦於2023年起,計劃在未來3年為大約1.8萬名從事人工智能與分析的技術人才提供再培訓,合作夥伴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義安理工學院、職總恒習、新躍社科大學、淡馬錫理工學院和共和理工學院組成的聯盟;培訓計劃更獲得新加坡精深技能發展局(SSG)和新加坡勞動力發展局(WSG)的支持。

這項培訓計劃除了集合新加坡頂尖大學的資源外,亦已邀請跨國科技公司如微軟、甲骨文等,參與課程設計,並提供旨在與實際操作接軌的實踐培訓;這些課程有不同的時間跨度,從短期課程到更深入的專業認證培訓,可滿足需求各異的學習者。

新加坡亦有不少扶助中小企擁抱人工智能的措施,例如「AI Singapore」有100項實驗計劃通過聯合投資模式支持企業部署人工智能;「AI Makerspace」協助中小企和初創企業開啟人工智能之旅;「Digital Services Lab」則提供了一套工具協助公司和開發者構建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相比香港的「科技券」、「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更能針對企業嵌入人工智能應用。

回到香港,正如「青年創研庫」研究報告所提出的建議,政府應該積極為企業與人才提供培訓,建議包括在現行「科技券」資助計劃的基礎下,推出「人工智能券」(AI voucher),支援中小企應用人工智能科技及加快數碼轉型。

另外,亦鼓勵在大學層面推出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必修科,讓香港青年及早掌握相關的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夠推動香港的創科發展,並對接國家的人工智能戰略。

筆者是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創研庫」經濟就業組成員,本文是長遠創新科技發展倡議.之一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