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9月9日

社評 社評

極端天氣趨頻繁 勿讓天災變人禍

與超強颱風「蘇拉」前後腳掩至的另一強颱「海葵」,原已在福建至廣東沿岸登陸,沒正面吹襲香港,惟伴隨的雨帶卻颳來史無前例的雨災,政府更首度發出「極端情況」警示。不過,今次當局的反應被指慢幾拍,面對百年一遇(甚或有官員倍大至五百年一遇)的暴雨,加上深圳忽然通知於周五凌晨洩洪,市民不禁要問,三年前花費一億五千萬元設立、在疫情期間把所有人「嚇一跳」的「緊急警示系統」為何在此非常時刻不派上用場,坊眾若沒能及時掌握最新情況,隨時身陷險境而不自知。可是特區官員依然拋出那句萬能回應,「每一件事都可以做得更好」。

星期四晚上天氣快速惡化,短時間內從黃雨變為紅雨接着黑雨。黑雨警告維持超過十六個小時,期間每小時降雨最高達一百五十八毫米,港島南區二十四小時降雨超過六百毫米,相當於全年雨量的四分一,破盡本港紀錄。滂沱大雨中,黃大仙港鐵站被沒頂,旁邊的商場慘變蓄水池;柴灣道迴旋處有如山洪暴發,行人險被沖走;各區水浸,滿目「死車」,破壞程度及損失恐怕比十號風球更甚。

回看上星期超強颱風「蘇拉」還未殺到,政府已如臨大敵,特首李家超一早宣布「全政府動員」,並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率領多個部門高官召開記者會講述應急安排,又預告停工停課;相反,對於中國明朝嘉靖年間迄今最勁的黑雨,事前卻毫無警示,只透過天文台如常報天氣,沒怎麼提醒市民防範。其實,從衞星雲圖可見,「海葵」仍有一個範圍廣闊的殘餘雨帶,慢慢移向香港及珠江口。星期四晚上雨勢急速轉強,多區陸續水浸,未見官員現身通報,看來官民上下都被殺個措手不及。

在黑雨警告發出十五個小時後,陳國基司長聯同十位部門首長見傳媒,各人先逐一細說自己的部門負責什麼,做了什麼,動員了多少人力應急善後等,整場記者會基本上未能解答大眾心中的共同疑問,就是為何沒適當預警,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解說政府不動用「緊急警示系統」發短訊,是因為天文台發出不同的暴雨警告已足夠清晰,相信任何市民只要清醒都會知道。然而,界定黑雨的標準只是每小時降雨超過七十毫米,相比以倍計的實際降雨量,警示力度相稱嗎?

當然,天有不測之風雲,署理天文台長李立信解釋,預測颱風相對容易,很早知道路線,而預測暴雨則較困難,一般僅得很短時間。既是如此緊迫,當水都快要浸到眼眉,依然不用緊急方法通知市民,實在很難理解。陳國基說李家超有在社交平台上貼文,那麼不用社交平台的人又如何得知?

據負責管理「緊急警示系統」的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網頁介紹,此裝置是要在「極端天氣、嚴重的公共安全和衞生事故等緊急情況下……讓公眾得以迅速採取應變措施」。從電視畫面、網上影片和相片,有目共睹,難道這場超級黑雨的來勢及破壞力尚未夠極端?

在本港兩災期間,尚要應對「北水南調」。深圳決定在星期五凌晨零時排洪,根據機制本應要三小時前通報香港,今次只提早四十五分鐘,政府趕在排洪前十六分鐘發出新聞稿。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表示,當局一收到通知,工作人員隨即率先到受影響地區評估是否需要撤離居民,故稍後才安排出新聞稿,又強調其他地方出現嚴重水浸似乎與深圳排洪無直接關係,按照他的說法:「深圳水庫排洪無論對深圳或香港,都屬於安全保障措施,是原定計劃之中。」

事實上,天災全世界都有可能發生,處理不當則會演變成人禍。最近有一個反面教材,夏威夷毛伊島八月被野火大範圍焚燒,逾百人死亡,調查發現,負責應急管理的人員沒有開啟警報系統,理由是該系統用於海嘯而非火災,以免造成恐慌,結果是居民白白少了一個及時逃生的機會。

車毁了可以再買新的,人亡了就無Take two,極端天氣愈趨常見,百年一遇的災難不排除二遇、三遇,政府多年來花大量公帑做應急防災準備,建造不少疏水、蓄水設施,且煞有介事地弄一個「緊急警示系統」。這一切是否管用?官員是否識用?很講求危機意識和強效指揮,當局宜認真檢討。廣大「納稅人」最想見到的並非政府全力善後,而是及早防範,安全得到保證,勿讓天災變人禍。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