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9月5日

李道

來一場駱駝漆大廈大改革

一些問題潛藏已久,無人理會就彷彿不成問題,人口老化危機是眾所周知的計時炸彈,舊樓日久失修亦是塌石屎的都市炸彈;駱駝漆大廈內食肆涉嫌違規經營,則跟早幾年住宅僭建情況十分類同,不單近乎是個公開的秘密,亦疑因忽然冒起的政治因素而遭引爆。可是,有危就有機,適逢谷消費、谷夜市的呼聲沸沸揚揚,何不趁此機會來一場大改革?由具體政策到施政思維皆然。

空穴來風 因有剛需

駱駝漆大廈多年來食肆林立,同樣懷疑違規經營的零售店舖亦多,過去官方非但「隻眼開,隻眼閉」,旅發局且還宣傳為旅遊勝地。「違規就是違規」,此說固然正確,亦符法治精神,不過選擇性的執法,卻不合理也不合情。當局後來表示,一直考慮公眾安全和公平營商以執管違契情況,有明確政策鼓勵善用工廈,酌情容許工業及非工業用途並存。惟毫無疑問,這並不足以解釋最新個案的不合情理,即使宏觀政策方向沒錯;要真正做好解說,必須闡明差別性對待的微觀不同,尤其於第一天或事前就要闡明,否則事後愈多解釋只恐淪為掩飾。

坊間焦點轉至工廈裏的食肆政策,而非糾纏在政治因素,某程度是有關方面所樂見。故進一步針對相關政策大做文章,以至呼應谷消費、谷夜市的議題制定(agenda setting),實是順水推舟、因勢利導之舉。

正如前文所述,在港人北上消費浪潮下,香港競爭力不進則退,歸根究柢的深層次矛盾乃是供應不足,以致價格高企,及不得不將貨就價質素下降。工廈食肆生意興隆,官方確然點出一大關鍵:因為相關業者沒按機制申請地契豁免和適用牌照及繳付相關費用,故此能以較低成本經營,並對其他循規守法的同行構成不公平競爭。此一沒有「red tape」情況,同樣見諸有牌的士與白牌電召車;疫下的士牌價縱有下跌,但仍高逾400萬元,車租亦因此高企。這是與供應的質有關,在成本上享有優勢;但不能忽視的,甚至更緊要的因素,乃是供應的量。追本溯源,區內食肆供不應求,午膳時間一律大排長龍,上班族要在短時間內醫飽肚,工廈飯堂才會應運而生。市場是用金錢及腳步投票,當需求無法滿足,就會出現外溢情況,包括投向其他更具吸引力的供應,北上消費是個合法渠道,工廈食肆則是受惠違規競爭優勢。大概是明白到相關需求是剛性的,加上食肆違規問題不算嚴重,沒有釀過什麼大事故,所以執法傾向寬鬆。

無論如何,有個大前提已很明確:香港必須增加供應,這不限於住宅,包括食肆在內的商舖也不能忽視,如此方可降低租金成本,繼而提高競爭力。所以,工廈食肆到底有存在需要。接下來的關鍵是,由於執管有必要考慮公眾安全和公平營商,箇中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全面增加食肆商舖供應

工廈如同郵碼,受限於既定的設計初衷,病在無法應付大量人流,難以符合消防要求。即使多年來安然無恙,但假如日後不幸鬧出人命,屆時才後知後覺嚴厲打擊,肯定為時已晚,這實非當權者的應有之義,社會大眾也不接受賊過才興兵、亡「人」才補牢。活化工廈是條出路,可惜多年來成效不彰,甚至被批評導致廉價場地減少,此外不少更或明或暗改為住宅用途,亦跟政策原意及地區規劃背道而馳。

說到底,舊式工廈的設計亦如郵碼,已追不上時代需要。過往香港工業蓬勃,式微之後工廈卻沒隨之變化;其中,市場本已適應時代,因應最新需求改為食肆、商舖、以至住宅,但政策及法例則未趕上──究竟問題是政府太慢太僵化,抑或市場太快太靈活?答案不應停留在今天的對與錯,畢竟法律與政策皆可因時制宜,重點應放在未來的好與壞,所以應有方向是革新供應、理順需求。

短期而言,工廈食肆能否改善經營,以滿足食環署和消防署等規定?申領工廠食堂或食品製造廠等相關牌照,實屬最低限度的要求。雖然,兩者均會限制經營,前者不能招待非工廈人士,後者亦不能提供堂食服務;但是,湊巧疫後新常態之一,乃外賣變得普及,業者自行靈活轉型,無疑是個合法合理合情的出路。

消防安全方面,食肆既可利用app訂座功能之類控制人流,盡量減少人群在工廈各樓層聚集,當預計有位子才安排食客進入工廈;進一步地,署方還能否根據樓面面積的大小和走火通道的多寡等,為相關工廈制定最高人數上限,即人流過多就要在入口處截人?這個上限當然存在高低彈性。會否對工廈管理帶來不便?工廈說到底要負上安全責任,而人流本來不多的工廈則大可不必理會;當然,有關方面還須不時突擊巡查,以彰顯法例不是一紙空文。如此,人流受控、多推外賣,就可安全與生意兼顧。

除了折衷的辦法,長遠來說,調整工廈設計也是出路。筆者一再強調,過往多年來的仇商思維,導致今日商業樓面供應不足之窘,這跟香港不敵深圳及夜經濟漸失色也絕對有關。不禁要問,工廈設計應否劃作純工業用?不容許其他食肆或商舖經營?譬如,透過扶手電梯等加強低層部分的人流疏散能力,能否藉此劃出空間作飲食和零售用呢?可喜的是,近年不少新建商廈,已在地上幾層增加相關供應,類似模式絕對可以推廣至其他工廈,以至工業區。

事實上,工業區向來也是「美食沙漠」,好像將軍澳工業區、大埔工業區等,裏面上班的人要麼幫襯公司食堂,要麼乘車到鄰近市區用膳,這種規劃實在極不方便;今後進行規劃時,包括河套創科園等,實宜告別如斯去商業化思維。進一步言,不少住宅區同樣是「美食沙漠」,所以康城和大圍等的新商場開幕,才會萬人空巷;由一幢幢的純住宅、純工廈、純寫字樓,到一塊塊的純住宅區,純工業區、純寫字樓區等,都宜全面採取混合多功能發展模式,以人性化規劃去照顧剛性需求。就如不能因為香港是座所謂「經濟城市」,就不顧這裏的民生以至政改訴求一般(「經濟城市」之調近年已漸消失)。

一再「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

駱駝漆大廈的大改革,不能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層面。例如有人違規了,不能派派告票就「close file」結束檔案。本屆政府標榜實幹、高效,更須從根本地解決問題,治標之餘更要治本。

啟德郵輪碼頭一役,見證了當局的「特事特辦」,因應社會有指交通配套不足,馬上安排免費巴士和派的士充氣券等,來滿足郵輪旅客的下船需要,治好頭治好腳。但長治久安的辦法呢?退出有形之手的干預,交由市場接管解決,以及加強郵碼泊岸的訊息傳遞等,誠踏出了正確一步,不過郵輪碼頭將來定位若何,則仍有待當局認真研究,上周已就此撰文詳述。

針對股市近來成交減少,當局馬上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縱然切合站高望遠的治本視角,但某程度卻嫌小題大做,同樣有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由港股到內地股市,近期確然斯人獨憔悴,熊市之下成交萎縮,本來在所難免。要谷起交投,減印花稅無疑是一個方法,但有兩個問題必須仔細思考:一,能不能跟內地減稅產生同樣刺激作用?畢竟兩地股市文化不同,何況內地刺激效果已恐曇花一現,上證指數不比減稅前上升太多,成交量亦然。二,在推崇減稅的正面效益之餘,有沒有充分衡量負面影響?尤其疫後財赤壓力趨增,當局早前表示若按上年度的股票交易印花稅收入計算,稅率重新降回0.1%將令庫房少收123億元。極端地言,把印花稅大減至0%是否最好?但這要考慮庫房能否承擔少了531億元的收入。說到底,要根本地推高交投,始終離不開幾個舊有已知大方向:增加股市「貨架」的供應質與量,如早前引入同股不同權等,另外是強化互聯互通引入更多活水,擴大裏面可投資標的,以及推進金融創新包括引入家族辦等;至於如何應對中美「新冷戰」風險,港方可做的恐怕不多。小組能否給出新意?坊間當然期待。但如金發局日前報告提出的四大建議,便嫌缺乏新意,始終市場的類似討論從沒間斷。

另一個小題大做之舉,乃因應超強颱風「蘇拉」襲港,而召開了跨部門記者會。當然,這個超強颱風非同小可,但這個由政府第二把交椅、及一眾高官陪同撥冗作出宣布,會上很大程度僅重申過往恒常措施,試問又有否必要如此高調勞師動眾?畢竟香港應對颱風經驗不小,對比其他地方,這座安全城市的既定措施也行之有效。月前河北水浸一役,確令應災變得緊張,深圳等也嚴陣以待「蘇拉」來臨,但香港到底不同內地,由基建到文化皆然。

公關騷在今天政治及輿論環境下,當然重要,但真正的實幹與高效,應更着重務實而非務虛。從起初高舉要「搞活夜市」,到後來稍稍修改為「搞活夜間活動」,隨着社會深入討論,即使中秋前後仍會推出活動,但相信有關方面已意識到「夜經濟」跟「搞活市道」關係不大,背後牽涉其他諸多問題,特別是供不應求問題等,而「宅經濟」的影視娛樂供應也遺憾地不以本地供應為主,全球化的互聯網令香港面對龐大競爭……

駱駝漆大廈的大改革,跟夜間活動、激活股市,以至重塑郵碼、應對颱風等等,能否同時聯動起來?聯動的重中之重,乃不能只知治標、不知治本;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好應從宏觀根本角度給出新政策、新思維。有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施政新風,好像接二連三變得頻繁,還望以李家超為首的特區政府,在成功宣示「特事特辦」的態度外,還能更好秉持做好實幹高效的初心,特別是把焦點從「捽公關」、「捽小組」,提高至實際有效的法規及政策革新之上,這才是長治久安的辦法。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