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4日
歷史文化經典《論語》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又云:「民無信不立」。後一句或可伸延解讀為民眾對官府如缺乏或沒有信心,官府就難樹立公信力、維持公權力的暢順運行。
就當今的社會公共治理而言,這段古語給後人的「提示」是:誠信,是施政、商貿、人際交往不可或缺的要素,官民如有信任危機、信心危機,便很難有良性互動。
怕政策空轉 投資信心弱
近來,官方密集式發布復甦經濟的重要文件,如民企31條、消費20條、誠信履約9條和外商24條(下稱24條)等。
24條的文件被稱為改善營商環境和「穩外商穩外資」的政策宣示,商務部官員稱「含金量高」(表,1項)。
24條公布之前,官方密集式邀請美、歐大富豪級的跨國大企業老闆,到北京、上海參觀訪問,並由部長、總理級高官接見。這種高規格的接待、宣傳和24條的公布,表達了「穩外商穩外資」的迫切願望。
外商卻多持觀望取態,並無一面倒的「熱烈迴響」。歐盟商會領軍人表示,期盼官方兌現24條的政策承諾,減少(或消除)政策的模糊性(表,4項);其願景是:對於改善營商、投資環境的政策,有實實在在的「存在感」。
8月22日,諾貝爾獎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在《紐約時報》發表評論,稱中國經濟似陷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邊緣;政策朝令夕改,很難吸引美商投資,投資者擔心陷入「捕蟑螂器」:進得去出不來(意謂投資權益缺乏有效保障)。
上述的疑慮,反映對官方承諾的信心不足。
市場反應淡 股市連日瀉
北京《財新周刊》於8月21日發表社論〈吸引外資重在「更加有效」〉,提到「今年以來,外商對華直接投資顯著下滑」,把24條稱為「重磅文件」,其願景是:「這一文件倘能有效落實,……有助減少外商的憂慮,以穩預期推動穩外資」。
所謂落實,就是讓人有「存在感」。
再從市場的反應,看一看外商、民企或周邊國家的危機意識。
24條公布時,各地市場原有些樂觀評估,但滬深港三地股市連日大跌(22日才有點反彈),滙市波動亦大,顯現投資者的信心仍不足。
更值得關注的,大地產商和地方債務危機、融資機構支付違約,是否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增大了周邊國家的憂患意識,有國家建構新應急機制。
南韓內閣企劃財政部於8月20日透露,在經濟政策局內設「中國經濟情況組」。這種應變舉措,旨在盡可能了解、防範或減低南韓投資者的風險。
是讓步政策 承諾須兌現
信心不足也關乎整體經濟「形勢嚴峻」,涉及「三馬車」動力弱,就業壓力加大,地方債務風險和財政緊絀,大地產商和融資平台的「灰犀牛」危機,城鄉二元結構之弊與經濟體制改革阻滯。
相對於瘟疫下的嚴苛社會管控和經濟限令(如住房限購令、汽車限遷令),近期一系列文件宣示的,可說是「讓步政策」。一些針對官方積弊的舉措,例如處置地方政府和國企的失信、拖欠或濫罰款,對民企、民眾都是權益保障的承諾。
不過,這些承諾是否兌現,很難讓人有「確定」的預期。因為,過去有過內容相近的文件,有同樣的承諾,卻未「落地」成為有「能見度」的事實、讓人有它的「存在感」。
「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一類的承諾,如果只是「美麗口號」,投資者、營商者和民眾何來信心?何能「大膽」投資、消費?
外貿走下坡 地方債務重
固定資產投資、對外貿易和消費,被視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馬車」。「三馬車」仍走下坡,這是投資、消費信心不足的一個原因。
官方的固定資產投資、外商的直接投資仍疲弱。1-7月,固定資產投資比去年同期增3.4%(幾年前多超過10%),其中房地產降8.5%;外商直接投資折合1118億美元,下降9.8%(商務部公布,2023.8.18),去年外商直接投資新企業減19.2%。
7月份對外貨物進出口總額持續下降,按美元計算降幅是13.6%;其中,出口減14.5%,進口減12.4%(海關總署公布,2023.8.18)。
非跑部錢進 地方緊縮水
《中國改革》雙月刊的評論稱,「商務部有關負責人所說2023年外貿形勢嚴峻的判斷依然成立,穩外貿也成為當務之急;考慮了外資撤出因素的國際收支平衡表(BOP)的因素,數據比商務部數據更為嚴峻」(2023.5.1)。
《華爾街日報》一篇報道的標題,竟有此判斷:「中國40年經濟繁榮的落幕」(2023.8.21)。
影響信心的還有一個因素:地方債務危機如未妥善處置,形成「灰犀牛」猛撞的衝擊力,可能引發大規模的金融危機。
多年來,許多省、市、縣有投資擴張亢奮,其中不少是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借貸400億元的貴州獨山縣「天下第一水司樓」,就是已成爛尾樓的「形象工程」。
地方政府大舉債,靠融資平台,資本主要來源是土地使用權轉讓金。透過融資平台運作土地財政,推動大興土木的城鎮化和假大空的「政績工程」,也投資房地產業。
房地產興旺時,土地財政十分風光。近幾年房地產政策反覆多變,銷售受制於瘟疫封閉管理,市道急劇逆轉,土地財政運行不暢,債務風險加劇。
地方財政緊絀,支付能力轉弱。過去的「跑部(步)錢(前)進」不再來,不少地級市、縣財政局的局長辦公室,擠滿排隊的下級機構官吏「討經費」。財政緊絀導致部分地區公務員降薪,合同教員工錢時被拖欠。
腐敗和造假 灰犀牛風險
財政緊絀與貪污腐敗、弄虛作假交纏,疊加地方政府的財政風險。資深經濟分析師汪濤指出:「審計署發現一些地方政府存在虛增收入和挪用專項債資金的現象,市場對地方融資平台的擔憂加劇」;「地方財政的實際狀況,可能較統計數據而言更為困難」(財新網2023.7.26)。
財新網的一篇評論稱,地方融資平台和房地產,已經化身為風險逼近的「灰犀牛」(2023.8.21)。
「灰犀牛」泛指早已顯露的體制弊端、經濟風險、社會危機,如不及時有效防範或應對,就像「灰犀牛」突然「發作」時橫衝直撞,衝擊力大,破壞程度亦高。
地方政府債務沉重、地產商大肆舉債的「野蠻擴張」、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弊端、社會不公平的糾結和貧富懸殊(表,3項)等,是大家早看到的「灰犀牛」。這正是投資、消費信心不足的深層原因。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人工智能改變工作本質——AI時代所需的技能 |
上一篇: | 禁日水產打科學牌 港府乏退場路線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