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3日
文化定義廣闊,內容包羅萬有。香港由於過往的歷史以及地理位置關係,有兩個不同稱號,一是「中西文化中心」,意思是中外交往頻繁,滙合世界各地種種活動,暢盛而姿采,屬於正面的。一是「文化沙漠」,市民只顧辛勤工作,忽視精神文明,指的是對中國文化,成為無根的一代,是負面的批評。兩者似是矛盾,的確是實際的表象。
結束殖民地方式管治,回歸祖國,推行「一國兩制」,加深對國家的認識,推動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推廣是順理成章的。董建華上任後即提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並於2008年曾蔭權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成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撥款216億元打造西九文化區,包括藝術公園、自由空間、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M+和戲曲中心等;各項設施於2016年相繼落成,開放給市民使用,目前還有一些在籌建當中。
近年國際形勢急劇變化,中央要說好中國故事,香港無疑是一個面對世界的好平台,因此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發展軟實力。特區政府同時改組,增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說好香港故事,傳揚中國文化,西九文化區亦加入「故宮文化博物館」。
西九文化區在2008年得到撥款之後,2012年已經預知財政會出問題,這是由於建築成本上漲,並估計營運成本不菲,遲早面對財政壓力,董事局作出討論。及後2017年,政府因應西九文化區的情況,公布《西九文化區的加強財務安排》,以象徵地價向西九管理局批出所有酒店、辦公室,以及住宅的發展權,容許西九當局和私人發展商以「建造、營運、移交」(BOT)形式發展,增加收入,填補赤字,但是規定物業只租不賣。
這個安排有一個政治作用,希望避過西九文化區定期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因為當時並未全面執行「愛國者治港」,立法會還有不少反對派議員,撥款隨時遭受反對或者拖延,政府借用鐵路模式,以土地(物業)維持其營運,化解政治壓力。
但是整盤數不是這樣計算,雖然西九文化區於去年批出為期47年的「藝術廣場大樓」項目予發展商BOT,上星期西九管理局主席唐英年表示,過去幾年他們大力緊縮開支,並說「把刀血流成河」,直言文化藝術設施是難以自負盈虧,預言2025年3月將會資金斷鏈,不能持續舉辦活動,他說已經向政府提出建議,包括賣地救市,「波」就在政府中。
從市民角度,只問幾個核心問題,香港是否需要一個文化藝術區,答案是肯定的話,接着是誰付錢?在什麼地方興建?何種形式經營和管理?西九文化區不單要說好香港故事,吸引旅遊,還有對國家的責任,宣揚中國文化,說好中國故事,一定要推行的。
錢一定是透過稅收由政府支付,西九文化區只投資第一筆硬件,忽略經常營運資源是不合理的。根據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政府投放在康文署的康樂及體育、園藝及市容設施、文物及博物館、表演藝術和公共圖書館的開支接近120億元,西九文化區為何得不到絲毫撥款呢?
大家明白,用政府官僚體制,容易造成奢侈浪費,而且效率較低,用公眾監管,商業模式營運應該較為上算,不能樣樣以土地(物業)補貼。鐵路是市民出行的必需工具,文化藝術是精神食糧,因人而異,政府斷不能以土地(物業)解決所有問題。
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源罪 |
上一篇: | 當下非推動夜市經濟的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