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7日
特區政府在2013年撥款5億元設立「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業界一般簡稱「社創基金」),不經不覺又十年。當時筆者剛開始推廣解困新聞學,認為這個扶貧措施較為大膽,尤其兩方面:其一,是把審批撥款的權力下放至協創機構,箇中關鍵是官員不會直接參與;其二,是注重從個人到機構乃至社區的capacity building(中文多數譯作「能力提升」,然而更貼切的說法應該是社會創新的容量或潛能),換言之就是不追求跑數交業績,過程比結果更為重要。
十年過去,香港社創累積下來之創新成果其實相當多,除了百花齊放、多向嘗試以外,不少能夠持之以恆,並非如從前某些社企比賽的所謂勝者,只是不斷把同一份建議書重複修改去參加更多比賽,拿獎金來過日子。最近我訪問的一些社創項目及社會企業,部分已經營了7年以上──留意它們不單渡過了「頭皮最痕」的7年之癢期,更捱過疫情那段艱難日子。既如是,我們與其繼續重複那老掉牙的獅子山精神,倒不如強調「社創精神」,或許更能夠代表香港人,亦會說出更好的故事。
反觀傳媒業界,近年亦持續有配合社會大趨轉變的新聞創新。像最近世界各地受極端天氣影響,便有傳媒人建議,媒體除了報道災情如何震撼之外,往後如何應對「氣候沸騰」(global boiling)的策略,以及如何透過災後重建引入環保科技等課題,實際上乃更為重要的新聞焦點。
與此同時,受疫情、氣候沸騰和俄烏戰事的三重打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未來五年的經濟增長將會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最慢之3%,是故飢餓和貧窮的人口勢必急升。正因如此,一批學者聯同傳媒人倡議,不如外判關於貧窮、飢餓、住屋問題的報道予低收入人士,透過他們的第一身視角,向全社會說明結構性貧窮對社會的影響。更重要的一點,是除了讓貧窮人口直接參與新聞製作以外,也會邀請專家針對他們所述說的問題,逐一提出答案──包括邀請名廚為低收入家庭設計既可負擔而又富營養的每日餐單,也有物業專家為小商戶解決租舖煩惱。
遺憾的是,研究發現,近年關於富豪生活的報道數量和比率均大幅上升──畢竟所謂「中產人士」或bourgeoisie之基本設定,往往包含對貴族生活的嚮往。如是者,為求刺激消費者反思,以上的「貧窮第一視角」報道會刻意放在不同傳媒平台的飲食版,目的是讓受眾在閱讀或接收大量美酒佳餚的影像和訊息之時,情感上出現強烈落差,從而有所反思,希望他們此後對相關問題作更深入的探討和理解。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建議內地取消房地產限購政策 |
上一篇: | 以城市作畫布的更多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