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7日
新加坡的新軍種數碼軍,於8月9日國慶節首次亮相,展現新加坡正發展新科技軍種,整合雲端技術和AI(人工智能,又稱機器人),構建網絡作戰能力,應對外來的侵略。
數碼軍出現於閱兵式,讓新加坡人對新軍種有濃濃的「存在感」,也令關注亞太戰略者加深對未來戰爭模式的認知。
數碼軍的創建和發展,與「烏克蘭經驗」息息相關,也關乎俄羅斯的叢林法則、核恫嚇和第三次世界大戰風險(表,1項)、新加坡的憂患意識。這是本文分析的要點。
建第四軍種 防網絡攻擊
數碼軍又稱數位軍、數字軍。新加坡官定的正式名稱是「國防數碼防衞與情報軍部隊」(DIS, Digital and Intelligence Service),簡稱數碼部隊或數碼軍。
新加坡的武裝力量由3類槍桿子組成:武裝部隊(國防軍)、警察部隊、民防部隊;武裝部隊含傳統的海、陸、空軍,新增第四軍種數碼軍(成立於2022年10月28日)。
創建數碼軍,旨在應對網絡攻擊、化解網絡設施癱瘓的風險。主要的網絡設施,包括全社會基礎設施如電力、輸油、食水等供應鏈,公私電腦系統和防空雷達系統、全軍指揮系統等。
應對網絡攻擊,有賴精準訊息和反制行為的決定時效,故數碼軍也注重情報的收集、分析、判斷,並突破傳統的「收集手段」,需大量開發和應用新的電子技術。
數碼軍定位 防患於未然
新加坡官方給數碼軍的定位,本文歸納為4個關鍵詞:訊息、運作、心理、科研。
定位之一,是「提供準確、相關和即時的情報協助,提早偵查威脅以及協助指揮官做決定」(《聯合早報》2022.10.28)。
這項定位關乎「防患於未然」原則。在對方實施網絡攻擊之前,就透過電子硬體和大數據演算等軟實力收集情報,破解可能發動網絡攻擊的「符號」,再把「符號」解碼,供軍事行動指揮官參考、運用。與此同時,發現、識破對方的虛假訊息和策反宣傳,並及時反制,提供精準、清晰的訊息圖像。
定位之二,是對武裝部隊的指揮、控制、通訊和電腦系統,確保其運作的暢順,保障其風險的消除。
新型的網絡戰,可能面對核恫嚇、非人道的心理威脅,故定位之三,是應對心理作戰:「提供電子保護和心理防衞能力,應對安全威脅。」
定位之四,是對與國防有關的前沿科技之研習,提升認知能力。
新加坡實力 AI基礎厚
數碼軍的建立和發展,需有經濟實力、尖端科技基礎的支撐,還要有優秀的訊息科技專才及其創新能力。
新加坡是「小而精」的主權國家。它的體積很小,面積、人口總量都小,但人均GDP甚高。據IMF的更新數據,2022年的人均GDP超過8.2萬美元,排6位,在全球十大經濟發達國家之列。
在全球智庫評估社會文明程度的指數中,新加坡有不少名列高位的紀錄(2022):經濟自由、營商環境、護照(方便)均排1,AI排3,數碼競爭力排4(僅低於丹麥、美國和瑞典),廉潔排5,法治排17。
新加坡發展數碼經濟早有成效,且組建區域性的合作關係。2019年,新加坡提出「數碼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超越電子商務引入數據創新和AI等新項目。
與數碼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軍中電子技術運用於防範網絡攻擊的能力亦較強,這也有利於數碼軍的建立。
烏克蘭經驗 小精靈IT
數碼軍的創建,或還與「烏克蘭經驗」有關。
在歐洲,烏克蘭的國土面積不小,可算入體積大的一類,但經濟實力、軍事實力都弱。
2022年2月俄侵烏之後,烏粉碎了俄速戰速決取勝之夢,本文的解讀是靠了「四把火」。一是美、加、英和歐洲諸國的抗戰經費和軍火援助;二是聯合國持續對俄侵烏的譴責,絕大多數國家對聯合國決議案的支持和人道扶助;三是烏軍以小博大、揚長避短的戰術,發揮數碼型抗侵的優勢;四是「同舟共濟」的凝聚力、一致抵抗外來侵略的「烏克蘭人意志」。
在抗俄戰場上,烏兵員不足,武器亦短缺,對付軍事強國的攻擊,只能以靈活的以小博大戰術,即不對稱戰術。
據霍士新聞(Fox News)頻道的報道,在戰場上,烏有AI優勢,參戰者以「小精靈」工廠改造或創造電子設備,並結合資訊科技(IT)專業大軍,把電子設備取得的數據,置於AI分析領域,應用演算法測算、判斷,形成「殺傷鏈」的威懾力。
這是不同於常規戰爭的、有AI參與的新科技之戰。
俄的AI專才、演算法運用,遠不及烏;士兵參戰意願較低、士氣不足,也使俄的「特別軍事行動」受挫。
李光耀之問 憂患意識強
新加坡提升常規部隊裝備並創建數碼軍,關乎憂患意識。
1988年,新加坡開國功臣李光耀總理訪澳洲,說:「100年後新加坡還存在嗎?」這是流露「居安思危」理念的「李光耀之問」。這幾年,李顯龍總理、黃循財第一副總理,譴責「強權即公理」和「叢林法則」的談話(表,2、6項),亦突顯強烈的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強與地緣政治劇變有關。俄侵烏以來,一方面,野蠻轟炸殘害平民、兒童,製造一片片廢墟,造成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的難民潮;另方面,利用僱傭兵瓦格納執行「特別軍事行動」,以殘暴手段製造恐怖氣氛,企圖使烏順從。
俄高層人物如國安委員會副主席、前總統梅德韋杰夫,又常有核恫嚇之言,說:在烏戰場如北約勝利,俄會按總統令使用核武(《聯合早報》2023.7.30)。
俄方核恫嚇 施叢林法則
這一系列事實,在在說明俄不理會聯合國譴責侵烏行為的決議案,不顧《聯合國憲章》和國際規則,施「叢林法則」,以強權、暴力、霸道取代公理,打亂以國際法、規則為基礎的文明秩序。
烏戰場的僵持,軍事大國競相開發殺傷力更大的新武器,俄、朝等核武國不斷的核恫嚇,使三戰或核戰的風險加大。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說:「武裝系統正在升級,並被置於國家安全戰略的中心。這些死亡裝置因此變得更快、更準、更隱蔽。」(聯合國新聞網2023.8.8)。是戰爭還是和平?是人類面對的困惑。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以城市作畫布的更多可能性 |
上一篇: | 議會低投票率風波 涉事議員反應「over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