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0日
轉眼間李家超政府上任一年多,官員們可以說是馬不停蹄四處奔走,為香港打拚,成效如何?能否達成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期望,提升香港政府管治水平?
政治講求天時、地利、人和,這一屆政府就任面對兩大問題──中美角力和新冠疫情,兩者都打擊香港經濟發展。疫情是短暫的,現在已經過去,後遺症總是有的,影響着世界各地的經濟活動(俄烏戰爭可能更嚴重),令到香港的出口、轉口明顯受壓,希望一段時間之後,找到新的平衡點,影響不致太大。
中美角力比較麻煩,美國為保霸主地位,利用各種藉口打壓中國,嘗試在全世界「去中國化」,阻礙中國發展。美國以香港作棋子,挑起2019年反修例事件,及後《港區國安法》出台,局面穩定下來,美國又耍出「去兩制化」,處處批評香港人權、法治,終止《美國─香港關係法》,撤銷香港的特殊地位,以及相關商業優惠措施,美國商務部禁止出口國防設備和敏感技術到香港,還想削弱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據說連帶在美國舉行的APEC會議,也拒絕邀請李家超出席,在這樣大氣候之下,香港實在寸步難行,亦不是我們能力上可以改變,實在天時不利。因此香港舉步維艱,我們要在新的形勢下穩定求存,然後找出新路向。李家超呼籲市民就第二份《施政報告》表達意見,仍然用拚經濟、拚發展為口號,可能說得太過簡單,解決不了深層次矛盾。我們應該敢於作為,打破框框,不作繭自縛,限制既定思維。
現屆政府雖然面對嚴峻的外在環境,但內部政治氣氛因實施了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變得穩定和諧,以通過修訂區議會選舉組成及辦法為例,獲得全數可以投票的88名立法會議員支持,確定行政主導的政治制度;推行政策、法例有無比助力,相比過往政壇,現在盡得人和。有評論認為,這是新的由上而下管治模式,有力量、有效率,政府要懂得發揮,找到合適的平衡點。
李家超政府第一年最大的成就是輸入外勞。由於人口結構及移民潮,疫情復常之後,各行各業都出現人手短缺,過往工會聲音大,政府不敢有大動作,李家超政府推出「高才通計劃」,並增加各項人才配額。根據政府數字,過去一年各項人才計劃申請達8.3萬份,超過一半、即4萬多份獲得批准,超出政府每年3.5萬的目標,證明肯做、敢做是有成果的。
有評論認為,5任行政長官的政綱十分相似,除了曾蔭權之外,歷屆特首都把房屋建設擺在首位,可是回歸26年來,香港房屋特別是公營房屋短缺問題未有解決,輪候時間愈來愈長,理由只有一個,土地供應不足!香港是否真的沒有土地?當然不是,而是整個香港有七成土地不得開發,就是為了保育,為什麼保育人士有這麼大的權力,可以剝削一般基層市民住屋的機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去年7月提出在大欖郊野公園邊陲興建公屋,提供3.5萬個單位,惟立即受到環保組織反對,至今不了了之。陳茂波是主管房屋發展的最高級官員,然而他一出聲便被打沉,究竟怎樣能夠強政勵治、迎難而上、急市民所急呢?試看李家超第二份《施政報告》又如何解決房屋問題,不應該再以簡約公屋來敷衍市民!
經濟方面,在國際大環境下是困難的,刺激內需就要刺激樓市,現在絕對是撤銷辣招的時候。增加公屋供應,激活私樓市場,兩招齊發,刻不容緩。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