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日
西九文化區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於2022年中開幕,正式開放予公眾參觀,初期非常哄動,引起一連串熱潮。熱潮過後,我們要冷靜看看西九故宮文化博物館應該如何制定長期發展策略。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似乎沿用康文署現有的博物館經營模式,就是購置西方名牌博物館的展覽作為號召,甚至乎引進西方國際高消費品牌作招徠,營造一個高級文化場所,並以觀眾入場人數作賣點彰顯吸引力。這情況與當初2017年成立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原意是否有衝突?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最主要的功能,是促進與深化本地國民文化教育發展,讓香港社會和市民,尤其是年輕人,認識及學習中國文化,並接觸國民教育。國民教育的基礎來自文化,年輕人對中國文化和語言有所認識進而認同,才能建立國民文化教育的根基。
作為一個多元城市,香港一直以來都以中西文化合璧為社會特色,但自回歸以來,香港社會只是走向單一西方化,認同西方流行文化,對中國文化缺乏理解,這讓年輕人對中國文化存有很大隔膜,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2019年的風波正是一個爆發。
所以,耗資35億元興建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其主要功能不應是變成一個高消費的文化景點,而應該負擔起推廣香港國民文化教育的責任。
在「一國兩制」下,北京故宮博物院是國家級博物館,對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來說,能夠成為故宮大家庭的一部分,絕對是利多於弊。但有說法認為,若果香港不和北京掛鈎,自主建成博物館,才是真正的「國際化」。惟試想想︰真正國際化的,是有中華文化底氣的北京故宮,還是完全沒有文化底氣的香港故宮?
欠缺獨有本土特色
長遠來說,尤其在未來10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應該負起主要推動香港國民文化教育的責任和使命,有系統地安排全港中小學生透過展覽認識中國文化基本功。因此,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策劃的展覽,不單止是展示國寶級文物,而應該建構一個展覽模式,系統性地介紹中國文化,成為中小學生和老師的國民文化資料寶庫。
其實香港有一些文化出版社,例如聯合出版集團,便出版了很多精采的國民文化教育教材。這些教材和教案,可以系統性地轉化成中小學生的課本。
目前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着重於高消費文化層面,缺乏貼地和系統性的模式。當你走進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感到的就是高消費氣息,沒有落地親民的氣氛。落地親民並不等於拉低文化水平,而是要拉近展覽與市民的距離,吸引參觀者認識中國文化。
當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發展面對一個困局:假如香港故宮主要針對內地遊客,其實內地規劃興建超過十座故宮學院,蘇州、西安和上海等地已經成立,這些故宮學院具有當地特色,以重慶的故宮學院為例,便着重抗日戰爭期間故宮文物被迫南遷至重慶的歷史紀錄。那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有什麼特色?它不應該單純變成一座故宮文物的展示廳,而要建立其獨有特色,而這個特色是什麼?和大灣區有什麼關係?如何能夠未來競爭激烈的大灣區博物館文化中建立自身特色?這些才是最重要。
肩負推動國民教育責任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需要腳踏實地去做香港國民文化教育。什麼是國民文化教育?就是以中國文字、書法、國畫、戲曲、建築空間、生活品味、飲食文化等為基礎。這方面,北京故宮博物院已經做了很多基本的資料搜集,問題只是欠缺有系統的組織。如何能令香港教育界認真對待國民教育、認真去認識國民教育?國民教育很重要,當年胡適先生訂下的國學書目、梁啟超先生的改革理念,均強調國民文化教育的重要。2019年香港爆發的「中國恐懼症」,背後原因就是因為回歸以來,從來沒有好好認真在中國文化下工夫,造成了目前香港社會和內地出現文化割裂的現象。
今年暑假期間,內地上映電影《長安三萬里》及《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均是以中國文化為題材,票房非常之好。然而大家可能猜想得到,這些中國電影在香港的票房一定不會太理想。這種文化隔膜令「一國兩制」出現很多文化安全的問題,雖然這個文化安全問題不能馬上解決,但長遠來說,始終需要有體制上的解決方法。
如何推動國民文化教育?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應該與戲曲中心結合,連成一個國民文化教育的核心平台,腳踏實地推動中國文化教育,並以香港市民和學生為對象,長期提供文化教育工作,讓大家能深度認識和吸收中國文化,建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要建立一個堅實的群眾基礎和社會支持,而並非純粹針對西方高消費品牌,單方面進行一些以西方文化為本的活動。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應該成為一個全港中小學生必然到訪的博物館,去體驗和學習中國文化。香港故宮可以把中國的美術和藝術作啟蒙式展現,並與中國語文科、中國文學科、中國歷史科等融合,成為一個以學習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場地,而不應該只是單單把其打造成一個旅遊景點。
即將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的「凝視三星堆──四川考古新發現」展覽,便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展覽。但若果香港社會只把它當成一個獵奇式展覽,沒有把其視為中國5000年文化大格局下的古文明展示,那麼,這和到迪士尼主題樂園、海洋公園沒有很大分別。
當前香港最大的困局在於對中國文化缺乏認同和理解。若能透過「三星堆展覽」作為認識中國文化的一個起點,也是一件好事。然而這需要有大布局和大格局,而不是把它當作香港書展那樣,只追求入場人數,視為一次性文物展覽活動,沒有帶來「質」的提升。
藉展覽讓世界認識中國
作為香港與中國文化直接相關、規模最大的文化機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應該負起推動國民文化教育的責任和使命,而不應該着眼於推動上流社會的高級文化消費,以「國際化」為名,服務一小眾上流社會。
服務上流社會不是問題,惟需要落地、有滲透性。西方在這方面有Smithsonian Institution,是推動美國國民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機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應該朝這個方向走,着重研究、策劃自身的展覽,作為推動國民文化發展的主要動力,這才是正道。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制定長期規劃和布局、建立一個以推動國民文化教育為核心的團隊,藉以真正使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達致一個示範,讓世界透過香港認識中國文化,這個才是最重要的歷史任務。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構建東北亞國際水運大通道 |
上一篇: | 如何理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