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7月18日

劉健宇

北都區新田科技城發展三要點

港府公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後,宣布在區內心臟地帶建設新田科技城,期望成為創科集群的中心。根據建議發展大綱圖,該區總發展面積多達627公頃,但要促進香港創科發展,充足土地以外,真正不可或缺的是人才,人才除了渴望事業發展,還冀有優良居住環境。新田科技城必須做好住宅、教育、商業等整體用途規劃,才可吸引人才到來,否則恐怕只會重蹈上世紀港英政府工業邨及科學園的覆轍,變成入夜烏燈黑火如死城的地方,讓香港平白地失去一次產業升級的良機。

根據現時政府的規劃,新田科技城內有300公頃預留為「創新科技園區」用途,規模相當於17個香港科學園,亦與深圳河對岸 300公頃的深圳創新科技區面積相當。連同河套區計算,整個新田科技城就業機會高達21.5萬,然而區內的住宅供應卻只有約5萬伙,總體住宅供應顯然遠低於需求,而當中更有七成為公營房屋。

增加生活配套塑造15分鐘生活圈

上屆政府曾承諾北部都會區將做到「職住平衡」,讓新田市中心成為一個自給自足,擁有全面公共和社區設施的社區。但假如目前的規劃不變,最終大部分人才還是要居住在其他地方;不論是每日由深圳跨區來港上班,抑或是在香港其他社區生活,結果是無法實現「職住平衡」。

港府在新田科技城的規劃中確立了「15分鐘城市生活圈」的概念,即規劃易行城市,讓商業中心、社區文娛設施、休憩空間、住宅等配套,應在主要公共交通設施(例如鐵路站)的10至15分鐘步行距離內。這種模式的城市規劃,現時全球各大城市如巴黎、墨爾本、哥本哈根、烏得勒支、牛津等城市也在進行中。但根據科技城土地建議文件,暫時只有兩幅在新田站及擬議的洲頭站附近土地被列作混合用途,這是否足夠,實在是一大疑問。當局應考慮在創新科技園區內增加零售、教育及商業用地,例如建設康樂、娛樂、學校、商場等,並將15分鐘城市生活圈的概念廣泛應用,科技城內每個區域,也塑造成一個個宜居宜業的小社區,這樣就不會令商業區在下班時間後死寂一片。

「直接批地」應為戰略性產業龍頭落戶

另外,「新田科技城」建議發展大綱圖另一亮點,便是政府將會在法定規劃上「容納更廣泛的准許用途」,即用途可隨時轉換為研發、產品開發、大規模生產以及其他相關設施。當局更稱未來會考慮以公開招標形式以外的方法批地,即直接向「合適的企業」批地發展。發展局發言人指出,如果採用直接批地,會考慮申請的龍頭企業能為香港帶來多少利益,例如創造職位數目和可對本地生產總值帶來的貢獻,以及是否能夠協助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等因素,發言人更形容這些「合適的企業」會是行內「翹楚」。

廣東省於2020年公布《培育前沿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並提出了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及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港府在《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將聚焦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及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產業。政府應在直接批地前,列明相關的產業、「翹楚」的標準等。假如這些龍頭企業來港落戶,相信將大大有益於香港創科發展,市民亦會贊成相關措施。重點是,政府應確保這些企業的甄選具有公正的標準;愈早在這方面定下具體、客觀的標準和原則,就愈能讓各方持份者有更清晰的概念,知道如何配合。

除了將土地直接批予龍頭企業外,政府亦應考慮其他具潛力的創科企業,或參考深圳的做法。深圳國家高新區制定了《深圳市創新型產業用房管理辦法》,通過統籌配置「創新型產業用房」,為高新區科技型企業提供優質的研發辦公環境和較為優惠的租金價格;目前深圳高新區管委會管理的創新型產業用房合計13處,僅用於出租,租金價格參考市房屋租賃主管部門發布的同片區同檔次產業用房租金參考價格,原則上比參考價格優惠30%至70%。

一區多園協同發展

除了吸引龍頭和具潛質的企業進駐新田科技城,政府亦應考慮為區內的土地制定不同的發展特點。又以深圳國家高新區為例,當地有多個不同重點的園區,例如龍華園區重點發展人工智能、移動智能終端設備、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集群;龍崗園區坂雪崗科技城片區形成以華為為龍頭的ICT產業集群;寶安園區石岩南片區重點布局智能終端、工業母機、超高清視頻顯示等產業集群;坪山高新區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製造(「智能車、創新藥、中國芯」)三大主導產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

過去香港創科發展,除了欠缺創科用地外,亦與政府發展態度不堅決有關。例如立法會議員盧偉國便列舉政府於2014年聲稱落馬洲八十多公頃將有河套區發展,至今卻一幢建築物都未有,一個企業都未進駐。這次政府推出新田科技城的鴻圖大計,必須在企業、住屋、商業及保育之間取得平衡,並以生活配套塑造15分鐘生活圈,打造真正完善的宜居宜業新城區。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