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7月14日

李子衝 觀潮篇

區議會的政治文化

隨着《2023年區議會(修訂)條例草案》通過,新一屆區議會的產生辦法落實,區議會的組成分為四個部分:委任議員(179席)、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議員(176席)、區議會地方選區選舉議員(88席)、當然議員(27席),總共470席,由各區民政事務專員擔任主席。從組成的改變,看到地區政治文化的轉變,同時是政治發展歷程的足跡。

任何時候,政府都認定區議會是一個諮詢架構,並不是權力機關。不過,在不同時候,它的產生、運作都發揮着不同的政治影響力。香港民主發展明顯由回歸而帶來,以往英國殖民地式的管治,完全是政府高度集權,不會與市民分權,談不上任何民主。1967年暴動之後,只推出一點點櫥窗式親民活動,搞些地區式民政服務聯繫社會,真正開始民主體制是1979年,當時港督麥理浩訪問北京,從鄧小平得悉到1997年中國一定恢復行使香港主權,於是英國政府在香港啟動「還政於民」的政策。

1980年,港英政府提出《地方行政模式綠皮書》,並於1981年發表白皮書,宣布地方行政架構,在全港18個行政區成立地區管理委員會,以及區議會,訂明區議會是民意諮詢機構,採納民意。政府並宣布第一屆區議會選舉在1982年舉行,當時的組合包括:由政府委任非官守議員(134席),由選舉產生民選議員(132席),官守議員(167席),當然議員(57席),總共490席,由各區政務專員(即今日民政事務專員)擔任主席。

區議會是一個諮詢組織,區議會選舉是香港民主第一步,早於政權性架構──立法會選舉(1985年第一次選舉),因此在市民心目中,認定區議會是民主的開端,民主派希望透過區議會發揮民主力量,因此區議會是尚佳的政治舞台,在立法會未有全面選舉之前,乃政治黨派的最佳角力場所。區議會名為諮詢,區議員利用不同方法,在議會迫使政府依從他們意向,作出實質的政治決定,令到區議會變成政權的一部分。

隨着選舉制度發展,社會日益政治化,各政黨意見紛紜,最受衝擊是公務員,他們經常處於政黨爭議的夾縫之中,很多時候無所適從。在新的政治文化衝擊下,公務員明哲保身的最佳辦法,就是聽從區議會的決定,作為自己的護身符,放棄權力,未有落實行政主導的方針,區議會變成實質的權力機關。

印象中元朗輕鐵站的一個上蓋物業發展,由於路軌沙土沉降,政府部門到區議會解釋,有些議員當自己是專家,提供五花八門的解決方式,取代專業官員的說法,並且通過動議,宣布項目停工,而政府官員礙於政治壓力,未能發揮專業知識,屈從區議會決議,變相形成區議會作為政權機構的部分。

區議會過往劃界,分成很多小選區,上一屆選舉(2019年)共有452個,不足2萬名選民就有一區。細選區的政治文化是容易產生小心眼,有一個現象叫做「鄰避效應」(not in my back yard),意思是很多公共設施,例如垃圾站、公眾廁所都是好的,但是不能放在我的門前,因此小的分區,總是容易招惹反對意見。

今次區議會條例修訂,擴大選舉範圍是正確方向,不過下一個問題是大選區,需要更大的競選經費,社會應該如何增加政治資源呢?

政府制度應該與時並進,重要的是如何掌握政治文化,變改不適時的政治制度。

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