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9日
世界在變,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共同利益,共同生存之道。
自有歷史以來,人類為生存而競爭,競爭衍生權力,權力高低,彰顯人的利益、慾望、地位。家庭、族群、國家如此。坐在高位的人,會緊緊掌控權力,嚴防別人的挑戰,千方百計打擊挑戰者,希望屹立不倒,世世代代保持至高無上的權力。
各個國家、族群發展的時間不同,以及各樣的客觀環境,結果因時而異。工業革命在十八世紀由英國開始,生產力提升,加強了殖民地的延展,英國作為一個島嶼國家,利用海上力量,在船堅炮利的裝備下,殖民到全世界,建立「日不落」帝國,稱霸全球,成為一代霸主。
世事不常,踏入二十世紀,英國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或者稱為歐洲戰爭,戰事發生在歐洲本土,一次在1914年,一次在1941年,兩次戰爭都持續了4年。由於戰火蹂躪,英國國力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各殖民地紛紛獨立,資源、權力無以為繼,英國漸漸弱化;隔岸的美國,地域上遠離戰爭,實力得以保存,甚至提升,此消彼長之下,世界霸主的位置,悄悄然落在它的身上,頓成一時盟主。這種轉變沒有正面對抗,英美沒有經過競爭與衝突,因此美國和英國仍然是堅定的盟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全球展現一種新的格局。美國為首的稱為資本主義陣營,包括北美和西歐,蘇聯為首的稱為社會主義陣營,包括東歐和中國(新中國1949年成立)。美國展現霸主的地位,發動圍堵政策,從軍事、政治、經濟、宣傳策略、意識形態各方面,壓制共產主義國家擴張,形成冷戰,於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軍事聯盟,蘇聯亦於1955年成立「華沙公約組織」相對抗。
兩雄相爭,很容易演變成直接衝突。美蘇互爭盟主地位,軍備競賽激烈,1962年險些發生核子戰爭,亦即有名的「古巴導彈危機」。話說美國在冷戰時候,美國在歐洲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針對蘇聯的彈道導彈,蘇聯就在美國的後門古巴有相同的部署,準備擺放核彈彈頭,美國總統甘迺迪知道之後,下令包圍前往載有導彈的蘇聯船隻,並且封鎖古巴。蘇聯共產黨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堅持闖過去,戰爭一觸即發,最後透過談判解決,雙方撤銷導彈部署,化解一場戰爭危機。
美國意識到這樣發展下去,戰爭不可避免,因此外交上實行「拉弱打強」的策略,鞏固霸主的地位。「拉弱打強」除了增加自己力量與對手角力之外,還可以形成三角(三強)互相牽引,避免爆發直接衝突,謀準時機,打擊強勁競爭對手。碰巧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期,中蘇開始交惡,美國利用這個機會,拉攏中國,一同對付蘇聯。雖然國家這個時候,未進入經濟改革的時代,不過由此時開始,中國在國際政治舞台,擔任重要的角色。
美國總統尼克遜是這項政策的推動者。中美雙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一直處於冷戰狀態,超過二十年不相往還。美國希望利用中國牽制蘇聯,而中國在文化大革命後期亦想拉開鐵幕,與國際交往,避免受蘇聯打壓,開創經濟新路向。在1971年日本名古屋舉行的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使出「乒乓外交」,邀請美國乒乓球球員到中國訪問,這是民間活動的一種姿態突破,引來尼克遜1972年訪華,一種政治上的大突破,開展崎嶇曲折51年的中美關係。
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校服風雲 |
上一篇: | The end of Boris Johns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