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6月8日

李道

誰人發明「軟對抗」?

所謂發明,指事情的從無到有;標題中的發明,乃針對「軟對抗」之稱謂而言,過去從沒人談,今日才突出現。事實上,所謂「軟對抗」在港從來存在,由針對內地自由行旅客的踢篋,到各方各面歧視內地人或新移民,可謂罄竹難書,不過之前僅以「兩地矛盾」形容。

問題是,在「軟對抗」一詞發明後,相關事件開始頻密發生,單計最近已有禁書下架、取消捐贈、空服歧視等風波。相關現象火速升溫,究竟只是原本常見之事突然不等閒了,並不代表兩地矛盾或軟對抗增加,抑或是在官方高調打擊的背景下,軟對抗非但不見止息反倒大增?

差異難免 避免昇華矛盾

嚴格而言,「兩地矛盾」其實不等同「軟對抗」。站在社會學層面,因應各地文化始終有異,差異又不排除衍生矛盾,故「兩地矛盾」縱帶貶意,亦屬理所當然及無傷大雅。

即如男女,也有行為差異,包括在使用座廁時;差異會否演變矛盾,則端視雙方的協調以至忍讓,事實上同性別的亦會因如廁衞生問題而有矛盾。「軟對抗」則屬矛盾的進一步昇華,一來不排除會將行為收緊至非法(詳見〈如何看待「軟對抗」〉,2023年5月16日《信報》),二來不單要勞煩香港特首逐一公開回應,就連《人民日報》海外版官方微博「俠客島」也為香港國泰事件撰文。

那麼,如何看待「軟對抗」?差異是無法百分百消除,由男女差異到文化差異皆然,尤其在「一國兩制」下,兩地理所當然存在差異;故此,關鍵是怎樣避免差異變成矛盾、矛盾再變對抗,畢竟要消除差異絕對是緣木求魚。

還有兩點須再強調:第一,如前文述,「軟對抗」也難百分百禁絕,法律只宜涵蓋嚴重的「硬對抗」,等而下之的「軟對抗」乃至「超軟對抗」,如課堂內的發白日夢就禁之不絕。第二,反叛之心人皆有之,特別是青年及黃絲,愈要打擊恐或愈見猖狂。就像「港獨」,回歸初頭幾年其實鮮少談及,惟當有人點名提到,「港獨」文宣即如雨後春筍湧現,尤其當時香港尚未就《基本法》23條立法,即所謂國家安全存在漏洞;「軟對抗」的公關結果類同,除了方便官方口誅筆伐,更不排除會令反叛者蠢蠢欲動,配合「軟對抗」存在禁之不絕的本質,而又不似「港獨」可以立法防範……客觀結果是,原來常見卻隱性的「兩地矛盾」,被昇華甚至被助長為顯性「軟對抗」。

也就是說,就「軟對抗」開戰的結果,一方面注定難以獲勝,另方面還勢適得其反。好像新冠病毒,時至今日無疑難以完全清零,故亦難訂出杜絕病毒的目標;唯有建立免疫屏障,減輕病毒的殺傷力,即積極創造條件與之安全共存,方為理性務實的上策。過猶不及、適可而止,力度過大、不知行止只會衍生反效果。

內地網民「軟對抗」香港?

當然,如果媒體上的資訊存在誤導或錯誤,局方有必要嚴正澄清;諷刺歸諷刺,不實歸不實,兩者是有區別的,因諷刺乃明買明賣,不虞造成真假混淆。此外,如果透過違法手段干擾器官捐贈系統,作出譴責和展開執法也合情合理合法;指摘受害人(blame the victim)怪罪當局系統設計不周,則無異於不罵小偷而罵為何沒鎖門——即使更佳做法,可以是先執法、後譴責,那麼說服力勢必更大,畢竟遺憾地迄今仍有人混淆「為何取消登記犯法」。至於國泰事件,如果此事本質屬於「歧視」,而非「軟對抗」,則作批判亦是義正詞嚴。

最近,足球壇上的歧視事件便值得參考,一名皇家馬德里球星作賽時疑遭歧視,主場球會華倫西亞便被罰款4.5萬歐羅(約38萬港元),還被罰關閉部分觀眾席,而涉事球迷已遭警方拘捕,且恐終身禁止入場。

其中,內地人身同感受覺得被冒犯,要伸張正義本屬正常不過;倘香港人在其他地方受到欺壓,難道我們又不應義憤填膺?問題是,不宜過分放大相關情緒,以至令矛盾進一步激化。特別是踏入互聯網時代,網民的話漸成焦點,這固然是民意的一個反映,但眾所周知,網絡上的言詞每多激進,甚至處於民粹之極,假如以此解讀為民意的全部或真象,不單引喻失義,還客觀造成煽動效果。

自通關後,港媒愈來愈喜歡引用「小紅書」,來觀察內地人來港旅遊的評價,惟一來相關評價難免嘩眾取寵,二來傳媒亦會因嘩眾取寵而專揀最極端、最奇怪、因而最吸睛的觀點;重點是,相關引述真箇反映普羅內地客對香港的看法嗎?不宜以偏概全。國泰事件一役,內地網民亦成為港媒的一個風向標,客觀效果同樣形同為兩地矛盾煽風點火。不禁要問,香港各大討論區上的網民留言之偏激,可能較內地網民有過之而無不及,部分甚至極端民粹、離譜過分,如慣指某群體是妓,又經常喊打喊殺;然則,為何港媒過去一直鮮少引用相關極端言論,所引用的則多是較有道理及較溫和呢?理由不排除是,港媒懂得選擇取捨,知道哪些說法值得轉載,哪些說法不值一哂。同一標準,何解不適用於內地網民之上,只見摘取相關偏激留言?

其實,查其他地方的討論區,一樣充斥極端民粹之言,這本是正常不過的網絡現象;過於看重這個虛擬世界,誤以為這裏反映真實民情,可說是認真便錯了。

由治及興向前看 忌亂世重典

常云香港已從「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新階段,又常云我們要向前看不要向後望;可惜,軟對抗一役的開打,卻意味戰役的開倒車,各界關注焦點又重新從打拼發展返回鞏固安全基礎。如果社會亂象不止,確然需要回頭打擊,否則無法踏上新的征程。然而,即使存在小規模、禁之不絕的軟對抗,有必要引領大家回軍作戰嗎?

情況跟抗疫類同,現在是「後疫情」時期,即使有零星反彈,也不宜再走回頭路。相信大家都認同一點:大規模的「硬對抗」於過去數月已幾不可聞,反倒是「軟對抗」之稱發酵後,社會卻有點重陷紛擾——這難道是有關方面樂見?香港各界本身亦不樂見。

何況,難道內地網民出現聲討香港的呼聲,又因所謂兩地矛盾而掀起一場內地人「軟對抗」香港人的打擊戰嗎?

泛政治化的鬥爭,俱往矣!應往矣!現在,社會豈不應該全力推動經濟社會的疫後復常?就連民間以至討論區都有聲音「2023年仲講黃藍?」——不想糾纏。

今年初,香港全社會都在喜迎復常,由「你好香港」到「開心香港」的活動更是一浪接一浪;當前復常熱度縱然有點冷卻,但又是否應該回歸政治化漩渦,還是應繼續致力去政治化?

歷史上,「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案例不少。秦之後是漢,隋之後是唐,過程中當然要確保安全基礎已穩,但基礎已穩只須針對「硬對抗」便成,包括透過立法與執法去防範打擊。秦、隋之時,有必要「治亂世,用重典」,到漢、唐盛世,確保無後顧之憂,就要大步向前。

亂世宜由武官管治,盛世則可文官管治,至少多採文官思維,而非停留武官意識,才可因時制宜,適應時局所需。

不是說亂世才有法律、盛世沒有法律,或亂世沒有懷柔、盛世才有懷柔,而是整體環境的側重點,從「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香港,宜多「軟處理」,而非「硬處理」。何況,禁書下架、取消捐贈、空服歧視三件事件,皆有既定的法律和行政解決辦法可循,根本毋須額外費神費力應對。

要促成一個行為或心態的轉變,方法可以很多,法律和行政手段只屬其一,另外還包括賞罰制度——符合標準的行為賞,不宜推揚的則要罰。只賞不罰未必最好,所謂「港孩」正是溺愛所致;只罰不賞同樣不成,資本主義下經濟欣欣向榮,誘因乃是最大憑藉。

賞罰之間,以筆者常用的兩極比例尺為喻,誠宜賞多於罰,罰只宜針對最不適切之事。所謂「亂世用重典」,其反面正是「治世用重賞」。針對「軟對抗」,如何賞罰並用,兼且賞優於罰?這是「由治及興」的必修課題,而非停留在鑽研怎樣「由亂及治」。

一戰後的德國,因《凡爾賽條約》過於嚴苛,終釀成二戰。經歷2019年風波的香港,要怎樣化解矛盾?答案定非一再煽起矛盾。

「軟對抗」的發明,來到今日階段誠不合時宜:似圖書館一役,本來相關書籍「封塵」,但經點名後不排除忽然流行起來,即使館方下架亦可在私人市場流傳;又似器官捐贈,本來不法分子僅暗裏取消登記,即使當局澄清捐贈機制,亦總有人會跟隨取消以作對抗;空服歧視風波的小事化大,更明顯激起了新一波兩地矛盾……尚幸有關方面事後已為事件降溫,而往後亦再無「軟對抗」新事。

的確,還望後續再無「軟對抗」新事,並轉大事化小和懷柔策略應對,則香港才可真正去政治化,真正「由治及興」。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