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日
堪稱新聞及傳訊界最高學術殿堂的「國際傳播協會年會」剛於本周一結束,今年的主題為:重拾傳播當中之真實性(Reclaiming Authenticity in Communication),涉獵範疇很廣:由約十年前的後真相年代與假新聞,到這兩年熱議的元宇宙及人工智能語言學習,乃至外交手法變化,皆有不少論文發表。然而從宏觀思考角度,綜合五天會議內容後,以下四個課題尤其值得業界人士進一步探究:
第一,關於人與人之間溝通真實性的最表面討論,或許要算是如何偵測到謊言以及各種欺騙手法。學者們就此議題的交流,則多數圍繞相關科技發展,也就是解決所謂「真實性危機」的關鍵,繫於提升偵測詐騙技術的能力──當中除了找出在網絡上流傳深偽影像和以人工智能合成的內容之外,亦包括怎樣偵查公眾人物說謊,例如透過超高清鏡頭探測肉眼難以察覺的表情和肢體動作變化,還有利用AI作即時言語分析。
由此帶出第二個課題:從商業和經濟角度去看,正因為科技發展為人類社會帶來的真實性危機,所以造就了「提高真實性」成為一盤生意,不過這並非單指替顧客認證內容之真確性──目前學術研究的重點在於有哪些因素能令人於接受內容時較大機會信以為真,也就是刻意營造真實性,包括在社交平台用什麼手法分享,才會看起來更像「理想的日常生活」,又或是KOL們表演自己如何「貼地」。而真實性產業(authenticity industry)的出現,亦間接反映出國家軟實力,例如俄烏戰事期間,各地媒體和一般受眾根據哪些消息來源去辨別訊息之真偽。
至於第三個課題則是由社會和文化層面出發,分析判斷孰真孰假到底是由誰說了算,背後牽涉哪些權貴階層,以及箇中各類型結構性歧視,包括種族、性別、性取向,乃至社會階級。當中一個核心課題是英語如何扭曲了訊息之真實性,畢竟語言左右人類的思考模式,某個國家或族裔的問題用當地語言和英語表達,問題的性質可能會有所不同,從而因為歷史背景、個人經驗、朋輩影響等因素,令思考出來的答案及選項亦大相逕庭。
最後就政治層面而言,還有一個更為基本的問題:當下人類對於尋求真相其實有多執着?在社交網絡主導下,現時的文化一方面造成受眾對一切也抱持懷疑,另一方面亦令不少人享受造假;又或是只顧指出對方發放誤導訊息,卻毫不關心事情之真相和全貌。不過也有學者指出,人類的進步及社會變革往往也是從懷疑和推翻既定事實開始,故此亦不宜只強調事物的整體只得一個真相、一套共識,而必須重拾如何從多元聲音之中互相交流,找出新答案和新出路。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