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5月24日

社評 社評

鼓勵捐贈器官宜軟不宜硬

特區政府正與內地研究建立恒常器官移植互助機制,可是衞生署發現,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網站近日出現不尋常的取消登記現象。特首李家超表示留意到部分個案涉及重複取消捐贈器官登記,甚至未有登記卻申請取消,認為這些「簡直係一個恥辱嘅行為」破壞現有系統,對此予以強烈譴責,已要求警方調查當中是否涉及違規或犯法。

醫務衞生局指出,去年十二月至今年四月期間,共五千七百八十五宗取消器官移植登記申請,較去年全年一千六百一十五宗多逾兩倍,而超過一半是無效申請,不排除有人「搞破壞」,意圖擾亂中央名冊的代表性,增加政府人員行政負擔。該局批評,互聯網有少數人歪曲器官捐贈的「利他奉獻精神」(自願與無償捐贈),宣揚登記器官捐贈者應審視受惠者身份,且呼籲他人取消捐贈登記,此舉違背器官捐贈的大愛精神。局方又說,個別人士肆意貶損本港與內地建立恒常器官移植互助機制的積極意義,實為蔑視兩地同胞血濃於水及過往各種無私捐獻互助,以至內地無私捐贈器官挽救本港病人生命案例的事實,完全漠視兩地輪候器官病人的福祉,亦曲解國家的器官捐贈及移植的發展和分配制度。

假如真的有人煽動別人取消器官捐贈登記,涉嫌干犯《刑事罪行條例》,警方調查未嘗不可;然而,器官捐贈屬於不能強制性參與的自願性質,政府的處理手法宜軟不宜硬,以免造成反效果。若然香港與內地建立器官移植互助機制令市民產生誤解,醫衞局應該做的是釐清當中的是非曲直,好讓已同意捐贈器官的人士不取消登記,甚至進一步提升更多新增登記數字,體現血濃於水的高尚情操。

關於重複取消捐贈器官登記,和出現未有登記卻申請取消,也許與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的網頁不設「即時查詢」功能有關。網頁除了「登記」及「取消登記」之外,雖然還有「查閱資料要求」分頁,惟申請者查閱資料必須繳付「打印費用」,並以郵寄方式收取。申請者還要閱讀九項「致查閱資料要求者的重要通告」和七項「致資料使用者的重要通告」,才開始填寫「資格使用者」及「資料當事人」的資料,以及描述「所要求的資料」,然後接受郵寄或親身遞交紙本表格以查閱資料。不排除一個可能性,有人不記得自己是否列入名冊之內,又無從即時查閱得悉,這般費時失事,索性「取消登記」再說。而就算已「取消登記」,網頁亦沒有顯示成功與否,說不定因此導致「重複取消登記」。

不管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的網頁設計缺陷有沒有造成「搞破壞」的錯覺,短時間之內出現取消登記潮畢竟是事實,撇除一半無效申請,尚有一半的確改變了初衷。針對這個現象,醫衞局的首要任務是消除港人疑慮,使得大家明白捐贈器官不但遺愛人間,而且最大得益者仍然是香港社會。

香港與內地探討設立的第二層互助分配機制,大原則是本地人優先,當兩地任何一方有器官捐出但在本土沒有合適病人接受作移植,無法於本地輪候系統配對,才會啟動機制將器官跨境捐贈。換言之,香港人捐出的器官必然優先用於香港人身上,沒有合適的配對者才送往內地。按照威爾斯親王醫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李錦滔的講法,過去幾年香港的遺體器官捐贈數字令人失望,每次有器官捐贈出來,全部都是移植到本港病人身上。香港現時有二千多名病人輪候接受器官捐贈,但去年僅進行了八十宗移植手術,因此他相信,港人捐出的器官均能用於港人,「拎返國內嘅機會好低」,現階段香港應該比較受惠於內地無法配對到病人的器官。

鼓勵捐贈器官需要的是循循善誘,可以曉以大義,不宜勉強催逼。只要醫衞局清楚闡明香港與內地的互助機制如何運作,遏止取消登記潮方有望事半功倍。尤其重要的是,港人救港人還處於杯水車薪的狀態,政府必須加大力度宣傳教育,吸引更多人願意捐贈器官惠澤蒼生。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