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0日
世界正處於百年未見的大變局,不同陣營都在加強合縱連橫。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五在中國─中亞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提出四個堅持及八點建議,談到要充分釋放經貿、產能、能源及交通等潛力,將出台更多貿易便利化措施鞏固與中亞五國的合作。在外貿、投資及消費這經濟三頭馬車之中,中國調整外貿結構回應市場變化的跡象甚為果斷,今年一月至四月出口增長百分之十點一,來自包括中亞五國的「一帶一路」國家佔了八點二個百分點;單是四月,對俄羅斯出口的貢獻更達二點一個百分點最為突出,可緩解西方傳統市場需求轉弱的影響。
相對而言,投資及消費面對的難題複雜得多,感覺千頭萬緒。今年第二季轉眼間已過了一半,承接首季GDP百分之四點五的超預期增長勢頭,加上去年第二季受疫情衝擊造成比較基數低,今季不難進一步取得「佳績」。現實當然不能只滿足於表面數字,因為內生動力不強,需求仍明顯不足。不少意見認為必須加大財政刺激,擴大民間消費。中央卻似乎另有想法,究其原因,自然是有更緊迫的戰略考慮,對外要部署好貿易夥伴此消彼長的更替;對內必須優先集中投入強國建設,消費享樂宜暫放一邊。
前一段時間主要仰仗復常帶動復甦,往後需要新動能接力,觀乎剛出爐的四月份數據,確有隱憂。社會零售、固定資產投資及工業增加值全遜預期,民間投資未見起色;城鎮失業率繼續在高位徘徊,年輕人失業率再創新高,復甦勢頭有停滯之虞。雖然五月迎來疫後首個五一黃金周假期,內地出遊人次及旅遊收入皆超過疫前的二〇一九年,但人均花錢低了一成,沒怎麼報復性消費。這情況在四月份的物價數據已見端倪,通脹跌至接近零,反映需求偏軟;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跌幅擴大,企業處境看來更不妙。
發展向來是應對一切問題的關鍵,特別是內生動力欠勁度,而今屆逾千萬個高校畢業生又快將湧入市場,皆要靠經濟適度增長來化解。未來的穩增長措施應該先着眼於大眾消費,抑或先鞏固工商業尤其是製造業?政策顯然選擇了後者。四月底政治局會議的公報,明確要求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較後才提到恢復和擴大需求,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改善消費環境等。五月初的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進一步指出,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係到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政治局會議特別點名兩項產業,分別是新能源汽車及通用人工智能,正好突出上述政策思路。在房地產之後,未來可依賴哪個新興產業做支柱?新能源汽車同樣有很長的產業鏈,作為工業品能牽引眾多上下游產業,如金屬、化工、機械、電子及先進製造等;作為消費品,可支持零售分銷及金融信貸服務行業。相比房地產,還有多項優勢,既不惹來投機炒作,又可出口外銷,以需求支持更高水平研發,鞏固領先地位。當然,汽車與房地產針對不同民生需要,不存在取而代之,卻不妨視為經濟範式轉移的新嘗試。
至於通用人工智能為何被看中,官媒評論透露了箇中原委,認為這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可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潛力,加速技術攻關,要鼓勵在製造、農業、金融、家居等重點行業深挖應用場景,還要營造政府、產業界、科技界協同合作發展創新生態。ChatGPT熱潮興起,被視為另一浪工業革命,將改寫行業生態,懂得運用的話有助於大幅提升生產力,否則便面臨淘汰,中國又怎可缺席這場世紀盛宴!智能競賽揭開戰幔,正好讓民營科企再走到台前,對創新和創造就業皆有益處,自然樂觀其成。
中國有感被西方「卡脖子」,升級轉型實現科技自強迫在眉睫。同時,經過三年疫情,中央與地方財政都呈現不同程度的緊張,機關幹部節流減薪時有所聞,無論是推行擴張財政或寬鬆貨幣政策,都有利有弊,倒不如集中資源優先投入更急切的項目,大水漫灌式補貼派錢相信可免則免。中央去年提出有關共同富裕的意見時,特別提到收入應從辛勤工作得來,反對不勞而獲,未來的穩增長措施相信主要以推動產業發展為導向,刺激消費必以扶助特定行業為目標,尤其要準備好舉國攻關,畢竟時間窗口非常有限。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羅淑佩傳升官 議員乘勢點評林世雄 |